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悲剧不能总是他人脸上的“痘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2 16:4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两天,住在广州白云区新市的李先生寝食难安,四处苦寻失踪的妹妹一家人。原来,8月19日,李女士一行7人自驾车从东莞到佛山、广州找铺位,当晚7时20分许,车开到了广州石井一带便失去联系。22日上午,人们在白云区棠乐路京广铁路涵洞内发现了这一家人,小车被水淹没,车上7人均溺水死亡,其中有2名小孩。(8月23日《京华时报》)
  一家7口淹死在城市的路上,惨剧让人不胜唏嘘,同时又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却真实地发生了。一次淹死这么多人或许只是偶然,但是对于所在的漏洞来说注定就是必然。涵洞附近的居民告诉记者,涵洞内和涵洞口均没有路灯,晚上根本看不清警示标识,也不知道里面水有多深。该涵洞经常有车被淹,投诉了多年,媒体报道了很多次,一直没有解决。不得不说,死神已经潜伏于此很多年了,象是一只张网只待无辜生命跌入的蜘蛛。
  这样的现象并不是特例的个案,在城市看海已经成为城市异样风景的今天,涵洞积水早已是城市病的外在症状之一。但凡路桥涵洞皆处于城市最低洼所在,百度一下“涵洞积水”,所呈现的信息条目不胜枚举。车辆被淹是家常便饭,吞噬生命的也不鲜见。白云区这起7人罹难的个案,与去年8月30日深圳南区留仙大道涵洞,以及前年北京“7.21水灾”广渠一桥之类的惨剧如出一辙。
  隐患一直都在那儿,车也经常被淹,一次又一次 “不足致命”的错觉似乎令人麻木。而惨剧发生后,由当地水务、城管部门牵头,立即对全区水浸黑点开展隐患大排查。这样的情景是何等的似曾相识,一次又一次生命的血色成了关联隐患堵漏的契机,从安全生产、交通事故到城市公共安全,莫不是如此。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惨剧,并没有真正止于惨剧基因的后续复制。一次又一次善后的整改,似乎正在跌入应对舆论的自我补救。
  “教训总是别人的”其实才是酝酿悲剧最根本的发酵剂,类似诸如校车安全、窨井吃人、泥石流吞噬村庄、铁水外溢致人惨死、电焊火花引发大火、粉尘爆炸等等,尽管有理由批评相关管理部门,漠视生命,放纵可以预见的风险,缺少应有的公共良知。问题是,何以会如此的疏忽和懈怠,想必并不是简单的责任心缺失所导致的。并且,几乎每一次悲剧发生后,除付出血色的代价之外,还有相应不履行义务要担当侵权的失职责任。此外,所付出的还有地方无法挽回的名誉损失,一个细节的缺失,破碎一个城市的形象。
  悲剧不能总是他人脸上的“痘子”,谁痛谁反思,谁来根治。如北京去年应对城市暴雨,避免“7.21”悲剧的再发生,强调“不能死一个人”,长沙在女孩坠井事件后,全城动员给所有的井盖加上了防冲开的装置等等。这些举措,都是用鲜活的生命在浇灌公共安全管理的成长,足以为其它城市所借鉴。遗憾地是,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够引以为诫、引以为鉴的。
  说到底,还是在公共管理中,缺少了一种倒逼自我修补的能动机制,公共建设与管理中诸多的问题,不是遵循科学规律,不是通过汲取他人的教训,自动矫正,迅速完善相关机制,而是在放纵的惰性中拖延,被动应付,直到酿成悲剧才秋后算账。祸患积于忽微,预防甚于治病。在公共管理中,应完善法律,强化主体责任,强化问责机制,问责忽微于未然之前,严惩失责于悲剧之后,以杜绝这种重演的悲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11-20 23:36 , Processed in 0.097512 second(s), 14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