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2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院士退出有助于维护学术尊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2 16:4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8月19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的发布会上表示,未来改进院士候选人推荐(提名)方式,完善院士增选机制,强化推荐者责任,加强学术界内部会议。配合有关部门实行院士退休制度,规范院士兼职和相关待遇。
  作为学术界的最高荣誉,院士一般被授予最杰出的科学家,代表着一个国家科研领域的最高水平。正因为如此,保障院士队伍的质量和声誉,对于推动科技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完善遴选机制、畅通退出机制,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毋庸讳言,畅通院士退出机制的呼声由来已久,不仅坊间多有议论,不少院士也为此奋力疾呼。其中,广为引用的例子有两个:两院院士中,获准退休的仅药理学家秦伯益一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向任职多年的北京林业大学提出退休要求,却被拒绝,原因是党委书记和校长表示:“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还要靠你说话呢。”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院士制度内部释放出退出信号,自然分外引人关注。
  院士退出的身不由己,其实也不难理解——荣誉称号虽然是院士自己的,但光环效应足以使其所供职的单位获益匪浅,更为重要的是,有了这样一面“金字招牌”,往往意味着在科研资源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正因为如此,不少地区和单位纷纷为院士开出优厚的加盟待遇,对于那些已经拥有了院士的单位来说,即使萌生去意的院士甘愿“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用人单位也很难轻易“作别西天的云彩”。
  由于掺杂了太多利益纠葛,不仅院士退出殊为不易,甚至就连遴选制度本身也饱受质疑。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受审时曾语出惊人地表示,他将受贿的巨款用于为参评院士做准备,因为这个事情“需要用钱”。虽然张曙光此番供述未被证实,不过,由此却引起了公众对院士评选过程的普遍忧虑。这样的忧虑显然并不多余,既然院士头衔能给个人和单位带来诸多好处,用什么来避免单位倾尽全力为之“铺路”,个人动用腐败资源试图“公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主要就是要突出学术导向,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改进和完善院士遴选机制、退休退出制度等。实际上,这些也正是不久前两院院士章程修订的主要内容。从维护院士队伍自身形象来看,如此正本清源之举无疑十分必要,不过,若是从实际效果来衡量,院士减负的关键恐怕在章程之外——“不必要的干预”多半源自放不下的利益,如果利益分配机制不能调整,即使院士机制足够完备,另有所图者也很难就此“洗手不干”。
  近年来,科研经费黑幕不时曝光,中科协一项调查显示: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究其原因,我国并没有关于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的系统法律。立法的缺失,直接导致科研项目管理的混乱。目前,科研经费分散掌握在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拨款的主要方式是项目制,即申报项目,审批通过立项后拨款。这些部门既是科研经费的发放者,又是科研项目的审批者,由于掌握科研经费“生杀大权”,“跑部钱进”因此层出不穷,跑冒滴漏、弄虚作假因此也应运而生。
  院士头衔不仅是一个至高荣誉,同时也是争取经费的有力“砝码”,如果科研经费分配机制本身无法得以调整和完善,“奇货可居”的院士很难真正回归学术。扭转这样的局面,不仅需要剥离科研经费的发放权与审批权,而且应当引入公平、公正、公开的外部审计制度,只有摆脱了“摇钱树”这样尴尬的身份,院士才能真正远离权力与利益的困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10-3 14:32 , Processed in 0.082257 second(s), 14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