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08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渴望》的艺术特色及其结局(刘福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9 14:13: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艺术角度讲,《渴望》的成功一是以人物的命运悬念来吸引观众的观赏期待;二是以情感的氛围来引发观众的联想;三是以悲剧性事态来呼唤观众的人生体验;四是以朴实自然的表演和切合实际的场景以及大量精辟独到的对白使观众感到亲切。这其中情感的漩涡直接触发了观众的心理共鸣,使观众间接参与了剧中人的感情宣泄。面对刘慧芳的不幸,很多观众希望她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希望她幸福。然而,她却被车撞成了残废。一些人据此而发出感叹:好人不得好报;编剧太可恶了,把刘慧芳逼成残废,等等。其实,表层意识下的深层意蕴并非如此。
  我们知道,《渴望》中的人物是由编导创造出来的,就刘慧芳而言,编导想通过对她形象塑造的全过程来歌颂一种道德规范——寻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在这里她显然不是一个做人的楷模,而是一个理想的化身。伤残之前,她不应有常人的举动去“破镜重圆”而使主题流于泛泛。相反,伤残是她唯一的出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悲剧将具有诸多美德的刘慧芳毁掉时所产生的强大震撼力,来唤醒沉睡在人们心底的真情和真诚,从而达到烘托主题的目的。
  也有人说,悲剧以后,出于“同情”或“爱”,仍可给刘慧芳安排一个好的归宿。然而,在人物的性格刻画中,其形象一旦形成,任务的所做所为就不可能完全按照编导的意志随便行事,它必须尊重生活规律,必须依据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去行动。按照她的性格特征,她不会再去接受别人的“爱”。观众也深信,一生知将奉献不求索取的刘慧芳绝不会拖着瘫痪的下肢去连累任何人。这就更加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渴望》的结局由“结局”向前迈进了一步。

  (此文发表于1991年2月2日《张家口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5-3 19:44 , Processed in 0.105602 second(s), 17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