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06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法---“无垂不缩 无往不收”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6 09:0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是米芾留给我们的又一则书学格言。同“八面出锋”一样,这则格言所包含的书学道理究竟是什么,今天我们应然不甚了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对这句话给出明确解释的只有元人董内直,他是这样说的:“无垂不缩,谓直下笔,即下渡上,至中间则垂而头圆,又谓之垂露,如露水之垂也;无往不收,谓波拨处即往当缓回,不要一拨便去。”这大概很代表大多数人的理解,因为至今。我们还未见有谁对这样的解释提出过质疑。对于这样的解释,我们是不能同意的,这其实是望文生义:写垂露要由下返上,难道世人还有所不知,还需米大书家的点拨么?对于后一句的解释,似还有那么点点拨的意味,但这也去实际甚远,我们所见碑、帖中的“波拨”(即捺脚及钩踢)处的用笔,多 是顺势 而出,除行草中极少有缓回捺脚,钩踢是绝无缓回的。
    后有有心人,似乎悟出一点苗头,认为“无垂不缩”讲是的是藏锋,而将“无往不收”修正“为于空中做收式”。近人沈尹默就很赞同这种意见。“无垂不缩”怎 么就是讲的是藏锋呢?他们没有下文 。事实上这句话确实是讲藏锋,没有下文,就是不知所以然,所以我说他们“似乎悟出一点苗头”。至于对下一句的修正,与董内直说比不过半斤八两,并无实质进展。收笔不同于起笔,空中做势,毫无意义。米芾是名垂书史的大家,怎 么可能将一句毫无指导义意的话说得如此郑重呢?所以此话当另有深意无疑。总之米芾的这两句话,绝不可以“平常”,二字对之。那么,这两句话究竟包含有多些,怎 样的书学道理呢?下面,我就依据我临帖的经验,谈一谈对这两句话的感悟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先说首句。“垂”是指“垂露”不错,但理解这句话的关键不在这里,而在“缩”字上。“缩”并不是指画缩以成“垂”,而是指“锋”缩以为“垂”。“锋”,指笔锋,即笔毫着纸部分。缩锋是为缩小笔锋的体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写“垂”时,便于笔锋在画内翻复而不将已就的边廓涂抹掉。懂得了“缩”的意思,也就明白了“无垂不缩”是告诉我们:写垂露务必提笔缩锋。
    笔锋在画内运作,就是藏锋。这是真正的书学意义上的藏锋。书学上的藏锋,并不是指点画不露 锐尖之谓。这样理解,这句话成为了很俱体的,极俱指导书写价值的话。所以我肯定后人认为这句话是在讲藏锋,是看到了“苗头”。但是米芾的本意并不是讲怎样藏锋,而是意在告诉人们何时何处应该藏锋。或者说必须藏锋。表面上看,米芾只为我们指出在垂露处须藏锋。(就垂露说,不唯坚画有垂露,横画终端同样有以垂露做结的。二者在写法上没有区别,都是在做结处笔锋折回。)但我们的理解仅仅局限在垂露处是不够的。我认为米芾最终要告诉我们的是凡在笔锋转向处,都要藏锋,这是米芾的本意。对于下一句的理解,关键仍然是对关键 字义的理解。此句中的“往”字,指的是点画书时的行笔,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问题在“收”字上,“收”绝不是简单的回笔动作,而是用笔的基本技法之收笔法。收笔法是什么?是一画结束时,利用墨液的表面张力的性质,边行边提,实现聚扰锋毫的方法。无论是垂露还是悬针,都要用这一技法来结束书写,钩挑也是如此。所以米芾说“无往不收”。收笔的作用有二个:一是书写过程有始有终,从而使 点画的形象完整,二是使笔毫重新聚拢成锥,方便下画的书写,从而使书写能够连继进行下去。收笔的实现是有前题的,或者说是有条件的,这个前题条件就是铺毫。也就是说收笔必须在笔毫平铺的状态下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否则则为简单的回笔。简单的回笔于书法创作毫无意义。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为我们描述了点画书与的全过程;同时更为我们描述出俱体的用笔方法。笔法,这个千百年来无数执着者为之呕心沥血,无数人踏破铁鞋无觅处的东西,原来就是这么区区八个字。历史真会捉弄人,然无乃太过乎?由此我想到《书谱》作者孙过庭关书论的一句评语:“外耀其辞,内迷其理”,其中的“迷”字不可做“迷失”解,当做“隐藏”解才对。迷失其理的不是作论的论家,而是我们自已。——是我们自已拆解不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11-25 19:43 , Processed in 0.130430 second(s), 14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