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0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人计划”的专家该如何退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2 16:5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已经实施6年为国家引进大批学者的“千人计划”将建立退出制度。按照中组部印发的《关于建立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退出制度的意见》,明确了“千人计划”专家的三种退出形式:一是主动退出,即专家本人提出放弃入选资格;二是劝退,对未按期到岗工作或在岗时间未达到工作合同规定要求的,用人单位进行劝退;三是取消入选资格,对弄虚作假骗取入选资格的,或违反职业道德、学术不端,造成恶劣影响的,或触犯国家法律法规的,取消入选资格。
  “千人计划”自实施以来,引进并重点支持了一批领军创新人才回国,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但在计划的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YOCSEF)曾专门举办过“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的得失探讨”论坛,对此问题进行过探讨。
  一位入选“千人计划”,并且担任“千人计划”专家,参与人才引进评审工作的学者告诉笔者,社会各方对这一项目的评价不太相同:来自主管部门、大部分用人单位的结论是,“形成回国热潮,作用明显”;也有个别用人单位认为,“千人计划”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一些“千人计划”获得者对国内科研环境表示不满意。
  讨论会公布的一组调查显示:“千人计划”获得者中,49%的人认为国内“研究风气不好,把很多时间花在学术之外的 公关活动上”;45.9%的人反映“科研项目审批不透明,存在拉关系、走后门现象;40.1%的人坦言,国内搞科研“人际关系太复杂,需要花大量时间处理”。
  “千人计划”之所以遇到了一些麻烦,原因可以归为几点:
  第一,“千人计划”获得者的学术位置难界定。在大部分学科,国内目前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学术队伍和生态体系,“千人计划”的空降带来了“插队”的矛盾。
  第二,“千人计划”打破了我国现行科技体系的工资待遇,几倍、几十倍于本土教授的高薪和科研启动经费,使得“引进者”有时会被孤立。“千人计划”的教授们在申请某些科技项目时,甚至出现全军覆没的现象。因为一些评审者认为,“千人计划”的全职教授已经得到了巨额的启动经费,不再需要科研经费了。
  此外,国内外科研申报体系以及研究角度的差异,也使得一些“千人计划”的学者在课题申报方面,难与评审专家产生共鸣。
  由此可见,除了一些“千人计划”的获得者缺乏实力之外,体制差异、研究视角差异、社会交往差异等各个方面,也是造成一些人水土不服的重要原因。这些都需要及时调整完善。一方面给引进的人才以主动退出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在制度设计上加以完善,比如可以实行“双轨制”,用人单位对“千人计划”获得者与本土科研人员实行不同的评价考核标准,让他们按国际学术界的标准,潜心做原创性的工作,不和国内同行争项目;同时,对于各种“虚假引进”,不仅引进者要退出,用人单位也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值得提出的是,在“千人计划”的引领示范作用下,各个省区市、各家大学以及科研院所,纷纷设立自己的各类“百人、千人、万人”引进计划,这些都是花了大价钱的投入,相应的退出机制也应该尽快生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5-5 08:30 , Processed in 0.085069 second(s), 14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