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45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条路(龙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4 18:02: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建国初期,一群皮肤黝黑、衣衫寒酸的孩子,怀揣着阳光般美好的梦想,跋山,涉水,徒步两天两夜,来到当时被老乡们俗称为“口上”的张家口赶考。夜里,住在五毛钱一宿的车马大店,肩上的口袋里装着简易的文具和几个坚硬的混合面贴饼子。送行的只有村头大树上一跃而起的六只叽叽喳喳的喜鹊。那一年,全村共有六个孩子考上了当时的省重点中学,开始了从农村转战城市的中学生活。
  那条路,其实并不长,如今上高速,一个多小时的功夫就到了。那条路,其实很漫长,那些十三四岁的孩子用自己的双脚风餐露宿地仔细丈量了整整两天。那条路,带着这些少年对新中国的美好憧憬,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告别了贫瘠落后的乡村,走向了渴望已久的城市,从此,走向了有别父辈的别样人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青涩的丫头,扎着满大街女孩子都梳着的羊角辫,整日骑着一辆母亲单位派发的“白山”牌的“二八”型自行车,穿梭在从学校到家的那条并不宽敞的马路上,军跨里还常常能掏出母亲赶早蒸出的雪白的馒头。那时的冬天显得异常寒冷,但高中的生活却是非常的充实和快乐。母亲会时常奖励她一些新衣裙,周日还能得到母亲单位搞福利发放的电影票,用一毛钱买些葵花瓜子,坐在电影院非常惬意地看上一场电影。
  一切刚刚好:有梦想无忧愁,有青春未挥霍,虽忙碌却充实。一部《女大学生宿舍》深深地吸引她要成为当时被称为“时代骄子”的女大学生。
  如今,当年那个扎着羊角辫的丫头,又去送女儿读高中,那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早已不是当年一排排青色的瓦房。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岂是当年的几排平房能够承载得下?学校早已异地扩建,大得一望无边。仅看那外表别致气派的图书大楼就让人有走进去阅读的冲动。食堂比起当年,应该用豪华阔绰来形容。她母亲当年冬天总有吃不完的土豆熬白菜、素炒绿豆芽。如今已被花样繁多的各式菜肴所取代,更别说祖辈当年吃的像铅球一样的窝窝头,更是沉放在祖辈尘封的记忆中,不见影踪了。
  闲来喜欢翻看相册,昨天还是怀抱中的婴儿,转眼间已是婷婷少女、翩翩少年,转身已然华发早生、银发暮年。每个人身上都会镌刻着时代的烙印,这种烙印就像胎记一样会伴随我们走完碌碌一生。它们或许带给我们的是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品格,或许带给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人生,或许带给我们或美好或心酸的回忆。
  我们的孩子们,确实体会不出祖辈因为交不起每月五元钱的伙食费,而被学校用大喇叭叫停伙食的尴尬;也自然不会理解从小学到大学,辗转一个个城市读书,而从来没有家人接送的感觉;根本不可想象父辈严冬深夜上完晚自习,骑10公里自行车脚被冻得生疼,回家后被妹妹们忙乱地用棉手套把脚套上的感受。
  那条三代人上学的路,由祖辈长途跋涉的山间小路,到父辈骑着单车行驶的窄小马路,直到如今便捷的私家车奔驰的高速路。六十年多年,对于人类历史长河而言,不过是由闭眼到睁眼的一个瞬间。六十年多年,对于共和国而言,她走出了一穷二白。六十多岁的共和国年轻而生机勃勃,她让怀抱中一代代的孩子们告别了让人心悸的贫瘠,一代代的后人只能从父辈们的描述和作家笔下的文字寻觅到当年的饥寒困顿。六十多年中,我们有着无数的同行者,共同见证了共和国这一段难忘的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11-24 17:57 , Processed in 0.115610 second(s), 17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