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31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法---“伪学传统”必将被历史淘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8 08:2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书法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它和书法传统的关系更加直接,不学习传统则没有出路,“伪学传统”同样没有出路。这一现象在书法界存在了很久,情况也很普遍,大家也习以为常,一旦说出来肯定会引起震荡,但是,问题是不能回避的。
  “伪学传统”这一问题,揭示的是一种现象。若使这一现象得到克服,最根本的,是要理解和认识传统书法,认识传统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汉文字从殷商甲骨文开始,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程。这3000年的历程与中华文化紧紧相伴。浩如烟海的古代法帖记载的无不是文化前行的足迹。中国书法史本身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从艺术和思想内涵讲,传统书法的文化精髓是儒家与道家思想。甲骨文的刀痕妙趣、金文的凝重古朴、石鼓文的遒劲舒美、隶书的飘逸劲健、三国魏晋以降楷法的俊逸端庄,其黄金结构的特质创造了书法的极致经典……无论何种书体,其笔道内涵与结体美无不饱含着传统文化的含蓄、自然、平和、大气、从容,散发着中华文化的独有魅力。唐代张旭、怀素的大草虽气势开张、龙飞凤舞,但无论怎样的狂放、怎样的飞动,线条无论长短,那种恰到好处的中庸意识始终贯穿其中。通俗说法就是,多一点不可,少一点不行。
  书法艺术的经典之所以被一代代传承,一代代发扬光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具有很强的文化认同性。传统文化“中和”之美,在传统书法中体现得最为具体、最为透彻。经典法帖最突出的共性是自然天成。线条的墨韵有灵魂的存在,与天地和、与人心和。天人合一使黑白相间、点线互动,赋予线条生命力,抒发情感,表达意蕴。每个点的凝聚,每条线的游走,流出的是万象之美,表露的是书法家的心性。这线条与我们用尺子画出来的线条迥然不同。
  书法不仅仅是技法和形式,它包含着的是文化精神、生命意识。从这个意义上看,书法艺术与博大的传统文化相依相存。 “书法小物,然小物通大道”,笔墨之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由于书法与文化的同源性,学习书法就是学习中华文化,其传统的博大精深岂是简单抄、描可学得。防止和克服 “伪学传统”必须认清书法的根在哪里,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伪学传统”现象呢?显然,从大的方面说,是文化断裂造成的,传统文化精神不是死的,而是能够言传身教的,但在很多人那里,则恰恰相反。从小的方面来说,恐怕急功近利的心态还是重要原因。从传统那里取点元素,加到创作里,这也是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可怕的对待传统的方法。书法传统与文化精神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但是学习传统,还得有真切的路径,恐怕还是先从下笨功夫开始。
  想真正走进传统,掌握书法的神髓,只有一条可行之路,吃透古法,最初都必须从最具体处入手,从点、画、提、按、行、顿、收等最实际的一招一式入手。古往今来凡有大成者,如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王铎等,无不是古法的出色继承者。任何一位书家都无法逾越严格的基本技法训练这一环节。再具体说,要把一部传统法帖练到可以用其点画规律创作出作品,并能得其真趣,这才是入书法之门,然后才能谈登堂入室。通过基本功的扎实训练,主要目的就是提高驾驭笔毫的能力,为写行草书打下坚实基础。无数成功者验证了这一条规律:有多好的传统基本功,就有多好的行草书。反过来说,古今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观点,叫做草如楷。这种说法无外乎是要求点画的到位。古代书法理论形容王羲之的字为铁画银钩,就是指其点画练到位的程度。没从根本上理解书法的真谛,这其中也包括学习时人的成功作品,都有某种投机的倾向,也就是急功近利。
  这里讲的到位、精到,主要体现在细节上。 “伪学传统”与“真学传统”一道分明的界限就是细节。恩格斯说:“艺术的伟大在于细节的深刻。 ”书法史上著名的经典之作,诸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等能够照亮历史的关键就在于细节的深刻。《兰亭序》通篇320多字,点画找不到一笔含混,笔笔精准,各个点画精练生动。 20多个“之”字各具特点、各呈神采。《祭侄文稿》完全是草稿,行间勾抹较乱,但无论行数怎样乱,每一个字的点画都十分精确,无可挑剔,令人惊叹。 《黄州寒食诗帖》更是笔笔珠玑。这些经典法帖的深刻细节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是书法家的必备素养;二是自信、自然、从容,功力由内而发,是书法家的必备素质。
  对传统的学习没有入木三分的精准着力,是无法领略其要义的。同时,在这个过程里,书家一点点接近传统书法中蕴含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个学习技术的过程,也是通过学习技术提高思想境界的过程。说到底,书法家的最后成功,体现在综合文化素养上,有了文化素养,才有形成书法个性的可能,才有了在传统基础上,开辟新境界的可能,“伪学传统”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那时,在书法展览上,才可能真正看到风格各异的作品,而不是现在常见的浅薄、千字一面、食古未化的状态。
  学习传统的过程就是寻找规律的过程。一旦将规律抓到手,在使用时还要善于“破”,即所谓“化”。食古不难,难在“化”。食古不化,生吞活剥是机械教条的学习。化用传统要求学书者将古人的法帖吃透、消化变成营养。在创作中灵活运用,化于作品之中。使人看到古法又能看到时代气息,既有艺术的传统共性,又有与时代相结合的自身的个性化存在。仅会照古人抄字、画字不是真正的创作,真正的创作是通过对传统的学习,引发思考,形成对书法艺术的独特思想认识,进而流淌于笔端。
  书法艺术创作首先是艺术思想的形成,书圣王羲之说:“凡书当意在笔先。 ”这个“意”即是创作之前的艺术思想,我们的书法创作是由思想做指导的,有多高深的艺术思想就会产生多高超的书法艺术。有人不能理解“化”,迷惑于如何“化”,思想的产生过程就是“化”的过程,将千年以前的艺术经典变成有时代气息的作品,靠的就是思想的融化。只有思想上“化”了,才能产生出学传统又别于传统的时代书法艺术。
  如果把书法家的成长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古法训练,这是不可逾越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长短深浅奠定了未来艺术成就的大小;第二阶段,开始广泛涉猎,取长补短;第三阶段,建立起自己的艺术思想。包括艺术观点、方法,对书法史、对书法现实的了解、认识、思考。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会在创作中获得新感觉,这种思考的过程就是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对传统的认识有飞跃。传统与时代的相融合就是深具生命力的“化”。
  这是杜绝“伪学传统”现象的必由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5-4 02:50 , Processed in 0.125743 second(s), 18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