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3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势的创作理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8 08:3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势的创作观念由汉末蔡邕首倡,他的《九势》在讲了形和势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之后,就特别强调势的表现,“上以覆下,下以承上”,“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并把基本点画的写法分成疾势和涩势两类,认为“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这种观点到魏晋南北朝已被普遍接受,鍾繇、卫铄和王羲之都有相关著述。
   (一)鍾繇
    鍾繇的书论见于宋人陈思的《书苑菁华》,其中关于创作的论述有两条,一条说:鍾繇的笔法得自蔡邕,“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其中所强调的筋,就是上下点画因连绵之势而带出的牵丝。另一条说:“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这条讲用笔方法与点画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王镇远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中说鍾繇以“天”与“地”分属“用笔”与“流美”,显然出于《易传》以来的自然元气化成万物的理论。《淮南子·天文训》就说:“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始)。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尃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王充的《论衡·骨相》中也说:“禀气于天,立形于地。”可见古人以为天地的形成天在前而地在后,天定而地成。天是清气所化,是无形的;地是重浊,有形的。鍾繇将这种理论移用到书论中,以为用笔似天而流美似地,天定而地成。用笔是因,流美是果,流美的动感来自连绵的书写之势。这两段话都特别强调势。
   (二)卫铄
    卫铄有《笔阵图》,其中关于创作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势。“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分书笔画有横、竖、撇、捺、点,没有钩,楷书、行书和草书中的钩(包括趯和挑)都是上下笔画之间的映带,属于流美的表现,因此用笔与银钩的关系也就是用笔与流美的关系,都强调势的表现。第二强调形。“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第三强调形势合一。文章中心内容是讲基本点画的写法,用的都是比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丶,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丿,陆断犀象。 晋人书法的“势” ,百钧弩发。丨,万岁枯藤。 晋人书法的“势” ,崩浪雷奔。 晋人书法的“势” ,劲弩筋节。”
    仔细分析这些比喻,写一横要“如千里阵云”,喻体为云,这是形;喻状为千里之阵,这是势。“千里阵云”有形有势,属于有生命的形象,这是喻旨。同样,写一点要“如高山坠石”,喻体为石,这是形;喻状为高山坠落,这是势。“高山坠石”有形有势,属于有生命的形象,这是喻旨。所有的比喻都通过形势合一的方法,让点画既是空间的存在,有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同时又是时间的存在,有运动的变化。形势合一,时间与空间合一,这样的点画就有生命感了。根据这三方面的强调来看,卫铄的创作理念是形势并重的。
   (三)王羲之
    传为王羲之的书论著作比较多,创作观念表现的很充分,特点是强调形势合一。
    第一,《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在这段话中,意在笔前的预想内容一是形:“大小偃仰”,二是势:“筋脉相连”。为什么要强调形,他紧接着解释道:“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因为这种写法没有变化,没有对比,没有阴阳关系,违背了“书肇于自然”的根本原则。至于为什么要强调势,他以宋翼的例子,讲基本点画的用笔。因为有势的介入,才有生命的气息。文章特别强调形势并重,即使是重势的草书,在讲到“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之后,紧接着就强调兼顾造形,“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并且“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注重造形变化的丰富性。
    第二,《书论》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讲形的写法,例如:“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抑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如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另一部分讲势的写法,例如:“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箭锋,箭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第三,《笔势论》共十二章。《创临章第一》说临摹:“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临摹要尽形尽势,其过程先是熟悉手感,然后稍得形势,再接着偏重形似,最后的遒润和抽拔,又强调笔势。
   《启心章第二》讲创作,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前面部分完全相同,核心观点就是形势并重。
从第三章到第七章讲形的写法,《视形章第三》为形的总论,《说点章第四》、《处戈章第五》、《健壮章第六》细述点画之形,《教悟章第七》细述结体之形。从第八章到第十章具体讲势的写法,《观形章第八》应当为“观势章第八”,形字是势字之误,理由是前面已经有了“视形章”,不应重复,而且内容讲多种用笔方法,属于笔势范围。《开要章第九》细述点画之势,《节制章第十》细述结体之势。总括第十章的内容,一言以蔽之,形势并重。
    总之,王羲之的创作理论既注重形,这是传统观念,又强调势,这是时代特征。相比于当时一般著作的“以势为先”,王羲之没有偏向,形势并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5-3 22:04 , Processed in 0.110361 second(s), 14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