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9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势的审美观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8 08:3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晋时期,楷、行、草都刚成熟,书法家在创造这些字体时,被它们的艺术魅力所震撼,纷纷写文章,从各个角度加以欣赏和赞美。卫恒有《隶势》和《字势》,鍾繇有《隶书势》,索靖有《草书势》,刘劭有《飞白书势》,杨泉有《草书赋》,成公绥有《隶书体》,王珉有《行书状》,鲍照有《飞白书势铭》,萧子良有《古今篆隶文体》等。这些文章受当时流行的赋体文学影响,都写得很铺张,最典型的是杨泉的《草书赋》:“乍杨柳而奋发,似龙凤之腾仪。应神灵之变化,象日月之盈亏。书纵竦而植立,衡平体而均施。或敛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攒剪而齐整,或上下而参差。或阴岑而高举,或落箨而自披。其布好施媚,如明珠之陆离。其发翰摅藻,如春华之扬枝。其提墨纵体,如美女之长眉。其滑泽淆易,如长溜之分歧。其骨梗强壮,如柱础之丕基。其断除穷尽,如工匠之尽规。其芒角吟牙,如严霜之傅枝。众巧百态,无尽不奇。宛转翻覆,如丝相持。”
    这种铺陈夸张的文字想象丰富,比况奇巧,在表现方法和审美观念上有几个特征。第一,注重形的模拟。汉字始于象形,“随体诘屈,画成其物”,特别强调结体造型,发展到汉代,又进一步强调点画的造型,分书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蔡邕的《笔论》说:“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这些文章都继承了“法象”的传统,大量采用比喻,成公绥的《隶书体》说:“垂象表式,有模有楷”,卫恒的《四体书势》说:“冀以存古人之象”。
    第二,在形的模拟时,特别强调形势并重。因为所有的形都是在运动中完成的,有一定的势;所有的势都是凝固在纸上,有一定的形。形必须靠势来激活,势必须靠形来显现,没有势的形是泥人木偶,没有形的势根本就不存在。形和势的存在相辅相成,形和势的表现相映成辉,只有形势合一,才能表现有生命的形象。因此这些文章中所有的“法象”的比喻,都不会只讲像什么东西,一定同时会讲这种东西处在什么样的运动状态之中,具有什么样的势。例如索靖的《草书势》说:“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虫蛇虯蟉,或往或还,类婀娜以羸羸,歘奋亹而桓桓。及其逸游盼向,乍正乍邪,骐骥暴怒逼其辔,海水窊隆扬其波。芝草蒲萄还相继,棠棣融融载其华。玄熊对踞于山岳,飞燕相追而差池。举而察之,又似乎和风吹林,偃草扇树,枝条顺气,转相比附,窈娆廉苫,随体散布。纷扰扰以猗靡,中持疑而犹豫。玄螭狡兽嬉其间,腾猿飞鼬相奔趣。凌鱼奋尾,骇龙反据,投空自窜,张设牙距。或若登高望其类,或若既往而中顾,或若倜傥而不群,或若自检于常度。”夸张的描述都是通过形的比喻来强调势的力度和速度的。
    第三,在形势并重时又往往以势为先。当时字体的发展,从分书到楷书,从隶书到行书,从章草到今草,共同的特点是强化点画之间的连贯,书法家在连贯书写中发现了运动感和节奏感,发现了势的魅力,因此特别欣赏,不仅许多文章以势为名,如《四体书势》、《飞白书势》等等,而且他们在作形势合一的比喻时,往往更加注重势的描写,不惜笔墨,竭力夸张,给人的感觉好像“得鱼忘筌,得兔忘蹄”一样,得了势就可以忘记形,“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例如成公绥的《隶书体》说:“或若虬龙盘游,蜿蜒轩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虬龙”和“鸾凤”都是虚幻的想象之物,用来作为喻体,是因为它们在想象中具有强大的势感。这种比喻,目的不是激发人们对形的联想,而是对势的感悟。
    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所谓古人,其实明确地说就是指魏晋南北朝时的书法家。“以势为先”,是当时流行的审美观念,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帮助正确解读当时的各种理论著述,否则常常会感到不知所云。例如梁武帝评王羲之书法“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目的是要表现它的“笔势雄逸”,强调的是势,但是后人从形的角度去理解,就认为太虚拟了,不伦不类,诟病说“此何等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5-3 17:54 , Processed in 0.135172 second(s), 14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