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32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量化的书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3 08:4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克思说,一切学科只有当它成功地使用了数学时才成为一门“科学”。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喜欢用“量化”来进行评定或评审。考试是一种量化。人也已经被量化,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银行账号、驾驶证编号等各类数字加起来就是一个人的量化代码。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是典型的身份量化。日常多见的评优,即采取量化的方法,将个人“优秀品质”分成细化成多个指标,便于操作落实。说起来非常客观,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六分与八分的具体界限差别在哪里?量化的弊端不言而喻。二十世纪十大书家就是采用投票来决定的。书法评审量化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好与坏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好与好之间如何裁定哪个更好?一、二等奖落差就是特别明显吗?书体、眼光、风格等因素使得欣赏错综复杂,很难有统一标准。关键就在这里,没有统一标准,非得采用强制统一标准,造成很多弊端。中国艺术的本质是哲学,是诗性的,是形而上的。描述一个人的脸庞,像红红的苹果,吃东西注意色香味,再比如说烧菜“加盐少许”,这“少许”是多少,太有学问了。掌握一定的火候和掌握一定的成色,非常模糊。西方人则描述成多少卡的热量,有哪些营养元素构成百分比。现今牛奶销售等已借鉴这种方法,标示出各种营养指标。书法展览用“量化”的方法,争议难免。反过来看,如果不实行量化的话,又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法来代替,所以只能维持现状。
    其实书法一直有“量化”存在。对于书法,孙过庭强调“五乖五合”;对于篆刻,赵宧光强调有“九不刻”。文言文中的数词只是一个概数,仍可以说明。品评中有神品、逸品、能品等区分,虽然模糊,亦能感觉到其中差异。钱锺书先生对 “俗气”的定义是——“俗气就是量的过度”。虽属文学评价,移至书法方面也未尝不可,搔首弄姿、东施效颦、画蛇添足以至于过犹不及,就是“过量”,表现过分了。传统审美讲究“度”,“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短”。
    再比如说用笔,常以一分、二分、三分来表示。书体构成可以量化,三体石经、多体《千字文》,书体种类多了可以增加吸引力,行草书与行楷书的差别在于构成比例不同,隶书与简书、章草之间存在类似的“量化”关系,再如小篆、诏版的自由度,存在差异可以量化。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等人隶书之间的差异也可以进行量化比较,所谓“似与不似”,有几分相似,有几分不似。郑板桥的书法绝对能够“量化”,他在《五十八岁自叙》中说:“善书法,自号六分半书”,顾名思义就有多种成分之意。隶书名八分,郑板桥将真、行、隶、篆融为一炉,参入兰草技法,八分剩下六分半。米芾成功“集古字”,他从二王、鲁公中来,也是不同的“量化”组合,手段更高明而已。
眼下最常见的量化标准主要是作品尺寸和字形大小。字形大小与作品尺幅不同,会迅速地改变视觉效果。当代最典型的“量化”就是销售作品按平方尺计价,介绍一个人很有成就,不外获奖几次,论文几篇,发表作品几幅,入展多少次等,数量愈多,简历愈长,代表个人愈“能”。通常所说“含金量有多大”也是一种量化方式。所谓的“含金量”,就是1﹥100,出了一本作品集,有100件作品,还敌不过吴昌硕的1件作品。有的人头衔虽然很多,其实挤一挤之后,水分干了,剩下没有多少,都是糊弄外行。艺术忌讳量化,是因为“文无第一”。现在提倡量化,有时也需要量化,是为了适应评优之类。
    我的设想是,能不能沿着“量化”的思路进行评估一下,一张四尺宣纸变成一件经典之作,会有多少影响因素?
    一次书法创作,若从成本、效益、情感等数据等方面来分析,必定对应一定的量化指标。就好比上学,从幼儿园到上大学,一共要花多少钱?一个人的结婚成本,除了感情投入之外,还有物质基础,也是有数据的。一个人从开始学习书法,到成名成家,有一个漫长过程,包括购买宣纸和书籍碑帖,订阅报刊和请教名家等,有很多的成本投入。只是注重作品本身及个人情感寄托,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算计过分,索然无味,做量化试验,只是将忽略模糊的那部分显现出来。
    我曾在相关文章中谈过一个观点,书家的成才成本较之画家与印人来说,在工具、资料等方面相对要低。一般人用毛边纸或书画纸,有的甚至于用报纸,或就用清水在石板上练习,技法基础不同。在报纸上写惯了,在宣纸上不一定适应,紧张或放不开。有的人在生宣上写不好,只适合色宣。在熟宣上习惯了,在生宣上也不适应。现在书家喜欢在色宣上作业,一方面是形式需要,另一方面是色宣运笔更轻松一些,但整体墨韵等不佳。练书法不间断地要使用红星宣纸之类,一是提高适应性,二是可以使态度更端正,米芾幼年习书有一个这方面的典故,更用心、更细致、更适应。
    创作环境非常重要。人在很小的居室之内,过于逼仄,一张小桌子,只能写横幅或斗方,写不了竖幅作品,更写不了大作品。所以一个人擅长某一类规格,有时也是生活环境“逼”出来的。字形大小影响创作,关系到宣纸的长度和规格,影响水平发挥。有的人写不好册页,有的人写不好对联,有的人非要画格子,有的人要托裱才有感觉,有的人喜欢将宣纸裁成一小片一小片地再拼接。有的人仅能写小字,以多取胜。有的人喜欢写大字,大字消耗宣纸要多得多。以上多半属于绝对指标,也有相对指标,比如修养、学识、状态等方面,实际上可以“量化”,古人不是说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吗?
一件作品产生首先需要灵感契机——就好比导火线,每个人有不同的习惯——有的人需要喝酒,有的人需要喝茶,有的人需要蒙头假寐,这些需要成投入。人由穷到富,赚钱之后还是舍不得花,因为习惯养成了。从富到穷,依然有个臭架子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很多习惯需要从小培养,需要成本。孔子讲:“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谓的无意为之,通过在日常锤炼中来实现。有人说书法靠“养”,包括很多方面,气质便是养出来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修养和学识需要投入,一方面需要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要消耗时间,不能再去赚钱,不会因此而为生计发愁。闲情逸致,需要闲心,闲心需要闲钱,实际上要有一定的财力要求。
    林林总总的内在与外在指标最终构成了影响创作的“即时性因素”,决定着作者喜怒哀乐的“心情”,即孙过庭所说的“五合”,其中有几“合”,便决定了作品的质量。有的人作品格局大,有的人格局小,显得很寒酸,通过以上“量化”的办法可加以初步衡量。
对于书家的评判,名气是一个很重要的量化指标。名气大的书家如同名牌商品,质量一定好,当然,这只能评价古人的书法,现代人的书法不能用名气大来衡量,因为现代,名气越大,往往作品水平越次。在评选中,如果名字为很多人所熟知,就很容易“中标”。名家是不是每一件作品都很好?就好比吴昌硕的每一方印是不是都很完美?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最终结果往往可以忽略某种不足,因为毕竟是吴昌硕的作品呀!名气是书家参与社会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当份量超过作品本身时,就只在乎名头大小,忽视作品本身。名气很小时,主要就作品来讨论。就连造假、伪造者,也针对大名头,普通人人的还有谁在乎真假?但名气获得非一朝一夕的事,有巨大的成本投入,最终名气也可以通过成本进行量化。
    一件好作品的产生很偶然,一件作品流传下来更是偶然,偶然中有偶然,概率非常小,这也是一种量化指标。
    教学是一种可以量化的知识,但艺术感觉是不能量化,实际上也是无法量化的,所以书法家不是培养出来的。书法只有一种模糊的量化,相对的量化。真正的量化对书法极其有害,精妙处根本无法量化。反过来讲,能够量化的艺术,格调存在缺陷,犹如电脑PS出来的美女。提出“量化”,目的并不是为了设定某个标准,往这方面“凑”,削足适履,而是可以针对一些失误、不足找出原因,避免重犯,找准自己最擅长的一面,扬长避短。通过量化,一是强调培养良好的个人书写习惯,二是保持心情的自然状态,三是人不是万能,要知道自己的长短处所在。古人创作是全身心投入,若量化的话,自然是100%,今人也可以量化,一边翻书一边抄写,一边还叼着烟聊天,心与书法、心和手是分离的,倘若量化打分的话,分值会很低。现今的书法创作普遍有了一种绝对数据量化的思维定势,以平方尺论价,参展作品规格大小,获奖多少,每个人头脑中都充斥着数字概念,一件作品能卖多少钱,与一个人打交道有几分利弊,什么好处坏处都在算计,实际上属于过度量化。所以作品要想写好,很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5-4 16:34 , Processed in 0.095775 second(s), 17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