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87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寂寞岁月的阅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3 08:3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书橱里,鲁迅先生的作品大致齐全,但却不是近年来编印的装帧考究的《鲁迅全集》,而是二十余本“文革”期间再版重印的作者自选集。每当立定橱前,扫视这一溜排列整齐、版本统一、书页已经微黄的“书们”,就会想起那阴差阳错却总有鲁迅陪伴的寂寞岁月。

  “文革”刚开始,父亲的几千册藏书就被单位的造反派破“四旧”抄去了,家里徒剩两面空空如也的书橱。1966年暑假结束,新的学年却没有如期开始。突然闲在家中,实在闷得无聊,只想找点书看。当时家里除了毛选、语录外,可称得上文艺类的书只有一本——《鲁迅小说集》。这是比我高两届的姐姐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其时中学里正热闹得史无前例,干革命的自然忙得不可开交,被革命的也闲不着,这本书自然也没法去还。那年我15岁,要说读鲁迅,实在有点早。但饥不择食,就硬着头皮看,一字一句地,居然渐渐地也读出些味道来。先是《阿Q正传》、《孔乙己》,后来又喜欢上《伤逝》和《狂人日记》。每读懂一篇,就标志着我向成熟靠近一步;而每重读一遍,也总有新的理解和更深的体验。在那文化荒芜的日子里,这本小说集就像一座储量丰足的矿山,开采不断,收获不完。这样翻来覆去读了近一年,上面忽然号召学生“复课闹革命”,似乎要恢复学校的正常秩序,于是这本陪我多日的书也要重归它的老家——图书馆了。当时很不舍得还掉,迷恋之下,只好拿出我们老祖宗在印刷术发明前的看家本领——抄!于是将《伤逝》和《狂人日记》全文抄在一个日记本上。这,后来就成了我“文革”中留下来的第一个“手抄本”。

  要说我书架上的鲁迅作品清一色是“文革版”,也不尽然,其中一本《热风》就是例外,那是解放初期繁体字的版本,浅黄的封面上是横眉冷对的鲁迅头像。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是我初识鲁迅杂文的见证。

  说起来,从读鲁迅小说,到读鲁迅杂文,其间相隔竟有五六年之久。1972年春天(当时我下放淮北农村已两年多),有一次上县城,到已招工在化肥厂的“难兄难弟”处去玩。白天他们上班去了,我一个人呆在宿舍里无事可干,看到箱子上一本旧书,印着鲁迅头像,上书“热风”两字。凭着对鲁迅小说的热爱,我耐着性子翻读这书名古里古怪的杂文集。尽管大部分篇章都“读不甚解”,但能看懂的几篇,却已看出作者见地的深刻。在当时那种政治氛围中,大有振聋发聩的冲击力,令我惊叹不已。那位同学下班后,我问他要纸笔,想抄一点。他却说:你拿去好了,这书不知谁拿来的,放着没人看。于是我便带回乡下,仔细“研究”,并且“理论联系实际”,越读越觉过瘾。

  叫我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年回沪探亲,在平时除毛选和实用性书籍外再无别样的书店里,竟发现了鲁迅的集子,而且是新版。惊喜之下,掏出“修地球”得来不易的钱,一下子买了几本,好在那时候书价极便宜,一本一百六十页的《呐喊》,只要三角六分。这样每年从乡下回上海就买几本,几年下来,竟也收齐了鲁迅作品的全部,包括他去世后由别人代辑的《集外集拾遗》。返回农村时,便带下去看。每当雨天歇工,我与同居一室的另一位知青一人一本在手,歪在床上看。外面风雨如晦,但有鲁迅相伴,两个蛰居穷乡僻壤的小知青就有了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福气,简陋的茅草房就有了生机,有了不俗的“品格”。鲁迅冷峻的幽默,也常令我们忍俊不禁。有好几次,我读着读着,不觉吃吃笑出声来;不一会,他又突然吃吃傻笑,于是又相视而笑……那情那景,至今难忘。

  就这样,那个阴差阳错的时代,促成我通读了鲁迅所有的作品。这不仅大解我当时的精神饥渴,而且直到今天,在剖析世相或捉笔为文时,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寂寞岁月读鲁迅所带给我的无穷裨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5-7 11:15 , Processed in 0.109439 second(s), 14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