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3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是谁救下了林则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22:5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鼎力挺林则徐“禁烟”
       清代道光中期,鸦片潮水般地涌进了中国本土,严重危害着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殖民侵略的加剧,中国历史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道光十八年,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非法的鸦片贸易,身为朝廷重臣的陕西蒲城人王鼎坚决主张严禁。是年底,林则徐入京觐见,受命钦差,赴广州查办鸦片。临行前夕,林则徐在王鼎处参加宴会,这是林则徐出京所参加的唯一饯行便宴。一方面反映了林则徐对王鼎的敬慕,另一方面表现了王鼎对林则徐此行所寄予的信任和希望,表明了王鼎坚决支持禁烟运动的严正立场。正因如此,两位活动于政坛而不甘与世沉浮的政治家,以共同的辅政济世的君子之谊,进一步升华为爱国志士的莫逆之交。王鼎在禁烟问题上的立场,是他一生迈出的最大的一步,从而,将他个人的命运同整个时代、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关联在一起。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战争初期,王鼎于朝内力排以首席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穆彰阿为首的投降派干扰,支持道光帝、林则徐等对外抗战,使这场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在艰难曲折之中进行。鸦片战争对于中国方面是一场抵抗侵略的战争。但是,在腐朽的清廷统治之下,战争一开始,抵抗派和投降派就在朝内展开了激烈地争斗。王鼎是抵抗派在朝内的代表,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直接影响道光帝,支持在前线作战的林则徐、邓廷桢等,牵制投降派的活动。
       战事初起,广东战场在林则徐的指挥下,“俱系全胜”,道光帝亦倾向于主战,这样暂时弥补了抵抗派在朝内力量的不足,处于上峰。自奕山取代林则徐后,前线不断失利,道光帝遂迁怒于抵抗派;随之,抵抗的决心也动摇了。这时主战派虽然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但两派的地位、影响仍在变化之中,双方的斗争一时还处在相持状态,双方此时都在千方百计寻找机会,打击和削弱对方的实力。斗争的焦点是前线和沿海省分封疆大吏的人事配置问题,实质上就是争夺这场战争的领导权。对抵抗派来说,关键是要保持林则徐、邓廷桢等著名抵抗派首领在前线领导作战的指挥权。1840年9月,林则徐、邓廷桢虽以“办理不善”被革职,王鼎上前“力保数人”。同时,地方和朝内的抵抗派也纷纷上疏保荐,道光帝鉴于战争热态严重,命林则徐以四品卿衔,留前线参赞军务。至1841年6月,抵抗派保护林则徐的目的基本达到了。
       另一方面,在朝内以王鼎为首的抵抗派,于1841年2月借琦善擅割香港被弹劾之机,向投降派发动反攻。道光帝碍于朝野舆论,将琦善革职锁拿进京,王鼎以军机大臣、大学士兼管刑部的身份,奉旨会审琦善。他向道光帝上奏:“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同时,将参与此案的卖国分子鲍鹏等一并缉拿进京下狱。沉重地打击了投降派,有力地牵制了投降派的卖国活动。虽然林则徐仍留前线,琦善锁拿押京,并不能挽回腐朽的清帝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但王鼎身为宰辅,在朝廷牵制投降派卖国活动,支持抵抗派在前线作战,起着重要的抗衡作用,这是不应低估的。
       1841年5月,战局进一步恶化。虽然奕山与英国侵略军头子义律签定了《广州和约》,英国侵略者并未满足。英首相下令扩大对华战争,声称“如果中国没有无条件地依允英国所提出的一切要求,就不停止军事行动”。可悲的道光帝却满以为《广州和约》签后,大局将定,一面裁撤内地调往前线的官兵,另一方面,为和谈扫清障碍,于1841年6月,将林则徐“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林则徐是抵抗派在前线的核心人物,他被贬戍,影响很大。同时,英国意欲扩大战争势状,投降派逐步获得了前线的领导权,使形势愈加危机。此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林则徐,是关系到抵抗派和战争全局的当务之急。但在大战前的寂静中,道光帝只求苟安,要按照先前的保荐方法使林则徐免戍已是不可能的。尽避如此,王鼎仍作了最大努力。王鼎和协揆汤金钊一起为林则徐与投降派展开去就之争,然而“卒为忌者所持,不能得”,正值此时,黄河在祥符(开封)决口,王鼎借此机会,以林则徐熟悉河工为由,上奏荐林则徐襄办河工。道光帝准奏。王鼎将林则徐留于中原,一方面为稳定前线人心,另一方面使林则徐有机会另行重用。王鼎此番心计,获得了成功。
       力邀林则徐治理黄河水患
       这次水灾的严重程度前所未有,淹没了归德(今河南商丘)、陈州(今河南淮阳),亳(今安徽亳县),颍(今安徽阜阳)一带的5府23州县土地。洪水汇入淮河,东灌洪泽湖,危及江淮地区。水灾发生后,那些只知道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不思治河,反而建议迁祥符府治以避水。王鼎力排众议,批驳了这种不管人民死活、只顾自己逃命的荒谬言行。他认为,自古没有听任黄水横流之理,为民造福,在此一举。于是,他以七十四岁的高龄,包揽了这一艰巨工程,立下了治河的军令状。
       1841年7月底,王鼎带病跋到祥符时,四面大水茫茫,城墙危在旦夕。他不顾年迈体衰,亲自带领吏卒日夜巡护,保住了这座古城。接着,他同具有丰富治水经验的林则徐密切合作,开始修筑黄河大堤。林则徐曾督办过浙江水利,也督办过南河修高堰堤工及重浚小西湖等工程,1832年他被抉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此后,长期致力于河工,绘全黄图于屋壁之上,对河工有丰富的经验。所以在豫东河工中,王鼎感到林之襄助,颇为得力,十分倚重。以林则徐来说,于集资财上则仰仗王鼎。道光十七年九月间,林则徐曾因账目考核不周,造成江南河道库款不实,受到“降四级留任”的处分,此项工作却是王鼎所长。王林二人取长补短,相互切磋,这对治理黄河决口如期竣工起了重要作用。
       水患当前,而河署人员却生活奢侈,进食仍有燕窝。王鼎生气地说:“食以充腹,吃这干什么!”却之不用,并且告诫河督巡抚,要彻底戒除奢侈,杜绝浪费。到了隆冬季节,河署人员穿着紫貂猞猁,犹畏严寒,不愿到工地。王鼎年逾七十,却穿着羊皮,每天天不明就来到工地,晚上才回来,饥饿时就购买民夫的食物充饥。随员们劝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何必这样刻苦自己呢?”王鼎叹口气说:“这么大的工程,这些下苦的差役,整天光着脚奔波于风雪水土之中,才是真正出力下苦的人啊,而他们的衣食怎能比得上我们。当今西方各国正在伺机侵犯边疆,皇帝在宫中睡不安,战士在海上日夜警戒,大臣们怎能贪图安逸呢!”王鼎这些以身作则的言行传到民工中,民工个个受到感动,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工效成倍提高。大堤合龙的日期到了,但决口水深十数丈,引河高于决口,水不能泄,有人主张改期合龙,王鼎不同意,说:“不合龙,水口就是我的死所!”并移坐水口日夜督工,星宿露餐,八个昼夜没有回自己的寓所,以至积劳成疾。上下同心,众志成城,翌年二月初八大堤按期合龙,“引河亦通畅东注,全黄悉归故道”,数十年后,“豫皖之民,至今德之”。工期仅用了6个月,省银600万两,其“财用之节,成功之速,前此未有也”。王鼎因在工实心实力,经理得宜,赏加太子太师衔。完工以后,王鼎积劳成疾,行走都十分困难,只得缓程回京。此后这里的水患基本得到治理。
       力荐失败 王林二人泣别
       但是王鼎保荐林则除的计划不可避免地步步失败。首先,于治河期间,王鼎上奏林则徐襄办河工,“深资得力”,希望道光帝能念其功而免其戍,但因投降派控制了朝廷,对此,帝置若罔闻,王鼎计划的第一步失败了。其次,河工完成,在庆功会上,“林居座首”,王鼎一再表示“还朝必力荐之”,把希望寄托在他回朝之后,再劝谏道光帝准其免戍。然而,视林则徐为眼中钉的投降派唆使道光帝不待王鼎回朝,于大坝合龙的次日就谕令“林则徐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闻命后,“定九大骇”,他留林则徐于河工,费心良苦,赞画颇深,却一朝失败,深感大恸,“相公且莫涕滂沱”,足以表达他当时的痛苦心情了。而林则徐对此结局早已料到,所以闻命后很“自苦”,并深感王鼎的知遇之恩,一再致谢,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中旬,当林则徐离河工登上戍途时,王鼎挥泪送别。林则徐也感慨万千,赋诗二首相赠,一面劝慰“元老忧时鬓已霜”,“休为羁臣怅荷戈”;同时对前途也寄予期望:“塞马未堪论得失,相公切莫涕滂沱”;“公身幸保千钧重,宝剑还期赐尚方。”随后,二人泣别河上,竟成永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11-24 10:37 , Processed in 0.112680 second(s), 14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