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1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杜甫没有想象的那么穷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22:4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宋以来,很多人都把杜甫当做受苦受难的典型,以为他大半生都处于饥寒交迫状态。刻画在人们脑海中的杜甫,无不是一个苦大仇深、穷愁潦倒的清癯老人的形象。这种认识,跟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历史上的杜甫,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穷苦。

  杜甫的后半生,跟妻子儿女分居两地,一家人为逃难,翻山越岭的苦头是吃了不少。但杜甫一生其他时间的生活,虽然诗文中屡见诉苦哭穷的语句和片段,但实际上还是过得去的。换言之,这种穷苦,基本上是仕途坎坷、人生理想难以实现的困厄、苦恼,而不是物质生活的贫穷、凄苦。

  35岁到长安谋求仕进之前,因为父亲健在,还有亲戚照拂,杜甫先后畅游吴越,跟苏源明等放荡齐赵之间,跟李白同游齐鲁,跟李白、高适相约游梁宋……对于其中“放荡齐赵”前后10年的生活情形,杜甫曾在《壮游》一诗中做了生动的描述:“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显然,杜甫青少年时期过的是无忧无虑、富裕快活的公子哥的日子!

  杜甫在长安追求仕进的10年,被学者们称为“困守长安”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文作品,有不少诉苦哭穷的语句和片段。但这些语句和片段都可能含有杜甫自鸣悲苦以期打动他人恻隐之心、谋取功名踏上仕途的意图。须知,杜甫是官宦子弟,母亲出自唐朝望族清河崔氏,他的众多亲戚、妻族都是官宦人家。另外,《曲江三章》其三有“杜曲幸有桑麻田”之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便下襄阳向洛阳”句下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有“两京犹薄产”之句。可见,杜家是有多处产业的。国家太平时期,杜甫一家靠收租生活,完全不成问题。

  成都时期,先后有裴冕、高适、严武等地方高官的资助;夔州时期,又得到都督柏茂琳的大力资助;由四川至湖南的迁徙路上,又有若干为官亲友的资助与接待;杜甫一家“漂泊西南”的10年(760年~770年),过的无疑是“地主阶级”的日子。成都草堂,杜甫能种那么多竹木、果树,土地面积不会太小;又在幕府担任参军,当有薪水可领。在夔州瀼西,杜甫得到的住宅,附有果园40亩;在江北东屯,又有稻田若干顷;夔州时期,有伯夷、辛秀、信行、阿段、阿稽等好几个当地土著“隶人”为其所用。所有这些,杜甫诗歌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漂泊西南”期间,也有朋友接济不周的时候,性情刚直的诗人对这种依靠亲友的生活,也并不心甘情愿。但是,人生天地间,谁的日子能是事事如意、年年富足、天天惬意的呢?生逢乱世,像杜甫那样,一路之上都有人资助照顾,可以处处为家,也堪称“左右逢源了”。

  穷苦的杜甫,是诗人杜甫通过诗歌塑造出来的自传体文学形象,他真实的人生其实并没那么穷苦。至少,杜甫的一生,比貌似潇洒、飘逸的李白,要好过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11-24 06:20 , Processed in 0.132675 second(s), 14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