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57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门口记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4:5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四川人所谓的泡菜,跟益阳的浸坛子差不多。

益阳人最擅长用廉价的材料做出美味来。东门口的老娭毑用一些醋水、糖精,浸泡几块红薯、凉芋、莴笋头、白菜根......摆在临街房的阶矶上卖。用透明的玻璃坛装着,中间浮几只鲜红的辣椒,酸水清澈明亮,很是诱惑人。

小时候家住郊区,东门口虽是街尾,已是印象里很热闹的街道了。赶驴子的、称打白糖的游商小贩没留意就从某个巷子口窜了出来,马路两边是琳琅满目的商铺,也有共着麻石阶矶的老房子,老式的铺房开着大大的击窗子,用一根木条支撑着。也有开门面铺的,用木板镶着,开门做生意时卸下来,晚上关铺门时装上去,每块木板都有标记,以至不会混淆。连着麻石阶矶的老房子通到巷子深去,曲里拐弯,我却从来没有走入过,偶尔听见一双高跟鞋从很深处那么清晰地敲过来,敲进心里不少的好奇和神秘。从黝黑的木板门里偷窥进去,阴暗而狭长。但不管是从狭长巷道里,还是老式木楼梯里走出来的街上人,都一律拿腔捏调,吊一口“益阳普通话”。

在肉价还只有一块二的年代,吃国家粮的街上人是有着无比优越的。让那些乡下人从骨子里向往羡慕,精神上却又极度鄙夷。他们称那些六月炎天用凉鞋套丝袜的人为“街痞子”,酸溜溜地涎唱:益阳街上真有味,一部单车搭两位,公的搭母的,母的笑嘻嘻......。街上人比乡下人精明,东门口的老益阳“痞子”们更是善于钻营。他们除了在后门街上摆上浸坛子,还用泡沫箱子装着三分两分的绿豆白糖冰,里面裹着厚厚的棉絮,当时小脑壳里百思不得其解。而用米筛子装着的发饼、麻圈和油碗糕,诱惑着上街的大人小孩。口干了,旁边就是透明玻璃杯盛着的凉茶,上面盖一块四四方方的玻璃片,两分钱一杯。常惹得那些吝啬的大人把跟在屁股后哼哼的孩子,骂的哭哭啼啼。

郊区是小菜园。母亲和姑姑她们总是在我睡得梦公梦醒的时候就担着小菜进城了。回来的六角花篮里总放有几个绞得像手镯一样喷香的麻圈和几片香干子。她总是许诺我:只要把弟弟妹妹带好了,就带我去东门口的供销社买新衣服和棚帽。母亲不像小姑她们,哪里价钱好就担着菜篮子往哪里跑。她一大早就把菜摆在东门口菜场的进口处。我想她是不放心家里的孩子,不便走远。

都说:赤脚的不怕穿鞋的。哪里不怕!不仅怕,而且从脚板心里生出自卑。小时候除了黄跑鞋就是母亲在昏黄灯光下纳的土布鞋。而六月的整个暑假,几乎都是一双赤脚跑进跑出。有天母亲大清早一担丝瓜豆角上街,眼见天边响起来轰轰的雷声,还不曾回来。夏天的暴雨来得急,来得凶,转瞬,雨帘子就罩住了天和地,地面上腾起一层白茫茫的雾气。母亲应该在回转的路上了。我嘱咐好弟妹,便头上撑一把、腋下夹一把雨伞去半路上碰母亲。那时东门口的外堤,还是黄泥堆积。白马山处有一轮渡码头,沿堤边还有一两个砂石场。场里进出的手扶拖拉机,晴天在防洪堤上留下一溜烟的泥灰沙尘,雨天就把坑坑洼洼抓绕的更深更大,还溅起一路的泥水,就像现在的洒水车,一路“哼”着歌来,却人见人躲。东门口伴外堤边建有老式的跑马楼,住着吃国家粮的毛纺厂职工。这样的雨天,邻家的小孩子就聚在走道里跳皮筋或俯在窗台边打弹子。我撑一把黑布弯把伞,伞骨之上打一个四四方方的补丁,像一只灰蝴蝶讨嫌地停伫在伞顶上。应该不是这把伞、不是这个“蝴蝶”补丁,让我总感觉不自在,感觉经过的许多双眼睛老在有意无意的望向我,跑马楼道里那些故意扯着嗓子说普通话的同龄人都好像停下来,在对我挤眉弄眼地观望。我无措的低下头,不知道到底哪里不对劲。一下看见了自己的那双赤脚,泥巴糊弄,黄泥水覆盖了整个脚背,像穿上了一双浅口雨靴,却又是那么蹩脚的一双“靴子”。雨水使路面泥泞湿滑,脚板过去,脚趾必须齐齐用力紧崴,稀泥浆便像八条小泥鳅从脚趾缝里溜活地挤了出来。细听,还有噗滋噗滋的声音,脚心也有酥痒的感觉。心里却巴不得赶紧找个地方把这双脚藏起来。可一双泥脚杆当时又能藏到哪里去呢?从清水潭到东门口那条曾经淌着黄泥水的鲁肃堤,对一个有着强烈自卑感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遥远的距离。

平时除了学校组织的看电影,最兴奋的便是去给卖菜的母亲当帮手。开秤后,母亲就会去给我买包子。包子用竹篾蒸笼装着,码起好高。但我那时上街的最大兴趣不是吃,而是去街口那个老爷子那里看图书。

用塑料布围起来的书摊子,里面牵着高高低低的绳子,绳子上挂满那些长方形、正方形,每页配着插图的小人书。老爷子穿一件洗得泛黄的白汗衫,小圆老花镜架在鼻尖上,端起旁边的搪瓷把罐喝口水,就拿眼珠子从镜片上方瞄一下你。往那些特制的木板小矮凳上一坐,便进入了“铁道游击队”“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世界里。图书多为当时流行的电影、传奇,黑白画面,场景和人物,栩栩如生。但再难舍也是不能多看的,袋子里只有积攒了好久的五分钱银角子。所以每次只能往仔细里慢慢翻。每次母亲卖完菜找到我,总是说:何解不买点东西吃实落!

那时看的图书也有印象深刻的。譬如《西厢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7-2 02:25 , Processed in 0.137720 second(s), 14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