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43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侧铺笔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7 08:5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首先王羲之的线条是扁的,而不是圆的。这一点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以前听别人说王羲之多厉害,笔笔中锋,真是害死人啊。
    其次侧铺作为王羲之笔法的一个技术也是毫无疑问的,侧铺其实应该分开来讲,就是侧入与铺毫。用笔方法是笔尖先侧锋入纸,入纸之后铺毫行笔。这里有个关键问题,就是笔尖在入纸之前是尖的还是扁的?笔锋在入纸之后再铺开,就变成了刷子状,就是所谓的铺毫。而今年暑假在杭州跟随于中华先生学习期间,研究白蕉先生的笔法,于先生示范的时候把笔毫调成略微的刷子状,执笔稍往右边倾斜,然后入纸。是以刷子状的笔尖来直接入纸铺毫。虽然于先生那样做的很好,而且白蕉先生早年的很多作品确实是那样写出来的。但是自己实践的时候却发现,那样做线条很容易过分扁平和单调。近日在分析《兰亭序》的时候,发现线条在起笔前有很多纤细的小尖尖,其实那就是笔毫在侧势切入纸之前的一个动作,他的作用是为把圆柱型的笔毫铺开而做准备。搞篆刻的朋友应该很清楚,在镌刻边款的时候,是用刀尖一侧斜着切入石料,然后再推着往前走,而不是整个刀口垂直的往下切的。这个动作在《姨母帖》里面已经出现,但是却很少。比如“痛”字“病”字头的点和横,“摧”字左半边的提手旁的三个笔画。中国书法家论坛的坛主老齐认为王羲之在《姨母帖》里隐藏了这种笔法。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姨母帖》在《兰亭序》之前,是王羲之早年的作品,在王羲之整体作品里面又属于古法中的古法,侧铺的笔法还在探索和初创阶段,虽然不明显,但已经初见端倪。
    所以后人很多学《兰亭》及王羲之笔法的,总喜欢把起笔的小尖尖当做线条的组成部分,并不知道那是一个前奏动作,是为铺毫运笔做准备的。只学其形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关于古法和今法
    唐楷里面,唯有唐初欧、虞最近魏晋古法,所谓魏晋古法即:平动、侧铺、一笔塑型,无明显起笔、收笔,无明显提按。而自褚遂良开始,变古法为今法,即有意增加了用笔的提按顿挫,至颜真卿、柳公权为极致,故米芾有云:“颜(楷)柳...为丑怪恶札之祖”之说。
    窃以为,楷书,尤其是小楷,必须由唐人(欧、虞)入,再上溯魏晋之钟、王方为正道。
    当然,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在古法中加入提按、顿挫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因为在王羲之时代,字都不大,多半在一个鸡蛋蛋黄那么大。因此线条的中间部分或者称为“中段”变化就不会很大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当字越写越大的时候,中段线条的力度、变化以及起笔、收笔的动作自然也被放大。所以王羲之笔法里面轻微的提按和起收动作也被夸大,因而增加了笔法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所以孙过庭在书谱里讲“古质而今妍”,也就是说明古法的简洁质朴与今法的复杂多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11-24 10:49 , Processed in 0.099934 second(s), 14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