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捐助1500万美元给哈佛大学,成立“SOHO中国助学金”,连续几天引起网上争议,不少人质疑其捐资助学为何不选择中国高校,还有人称潘石屹是为了儿子今后上哈佛做准备。潘石屹在微博上回应经济学家姚树洁的质疑时强调,这次助学金只帮助在这些学校的中国贫困家庭的同学们。 SOHO中国是中国本土房地产企业,借助中国房地产业这些年的高歌猛进,潘石屹赚了大钱。从道义上说,潘石屹应该给予中国本土的各项事业以更大的回馈性投入。中国的教育也需要社会资金的捐助。但这和潘石屹捐助哈佛并非就是矛盾的。说白了,这是潘石屹自个儿的钱,他自然有权决定捐哪儿,并因此获得道德收益、承受道德成本。如果这笔捐助的对象最终仍是中国的学生,那更无可厚非。 事实上,潘石屹并非中国富豪向外国高校捐资助学的第一人,2010年,中国商人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也在国内引发轩然大波。一些网友对张磊及其公司进行“人肉搜索”,有人怒批“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甚至还有人质疑张磊及其公司在汶川地震等事件中缺乏表现等。一时间,张磊的形象和“吃里扒外”画上了等号。但张磊当时的解释是,捐钱给耶鲁,是因为在耶鲁所受的教育“改变了我的一生”。 抛开张磊和潘石屹的事情另说,许多外国朋友、外资企业也热心资助中国的高校和学生,从奖学金到建立教学楼、实验室,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历史上,司徒雷登也曾为筹建燕京大学在美国募款25万美元。我们能坦然接受外资捐助中国高校,为何就不能平静面对中国人捐资助学外国高校呢? 其实中国的高校,外国的高校,都是学校,都担负着传承社会文明、创造新知识和新成果、造福全人类的任务。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人捐巨资给耶鲁、给哈佛,同样是好事、是善举,值得鼓励。 从互联网舆论对中国富商给外国高校捐资助学一事的反应来看,与中国政府援外遭遇舆论非议的情况有些相似。社会上的一些人总是对于把“中国的钱拿给外国”很不爽,“援外”成为敏感词,被盯得很紧,一有风吹草动,就引发轩然大波。改革开放让中国成为世界大国俱乐部的一员,综合国力增长了,百姓生活富裕了,教育水平提高了,与此同时,国民的心胸与眼界也该相应提高。今天,在全球化的洪流中,中国已不能置身之外,公众的心胸和看问题的眼光更应突破地区性和民族性的局限,放眼全人类、全世界,不要再对中国未来的各种“走出去”大惊小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