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张家口大境门外西沟南街路口
大境门位于张家口市区北端,建于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具有350多年历史。它是一座条石基础的砖砌拱门,门墙高12米,底长13米,宽9米,有木质铁皮大门两扇。顶部为一平台,长12米,宽7.5米。外有1.7米高的垛口,内有0.8米高的女儿墙。门楣有察哈尔都统高维岳——当时的地方军政首脑于1927年书写的“大好河山”四个大字,苍劲壮观。相传,清康熙皇帝远征回归京都,夜经此地,曾露宿大境门外,后建卧龙亭和将军亭。
大境门是中国万里长城中四大关口之一,在历史上曾有重要地位。张家口市区长城是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修建的,全长450公里。其中属于桥西境内长城全长3700米,皆沿山势修建,就地取材,以石垒筑,灰浆勾缝而成。大境门外东、西太平山巍然对峙,地势十分险要,历史上这一带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同时,大境门也是蒙、汉、回、藏等多元文化友好交流的场所,在清代(公元1644-1911),是北方十分重要的商业都市,被称为“路陆商埠”、“皮都”。大境门,自古作为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蒙汉两族人民交通和贸易边口,为发展蒙汉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沟通内地与边塞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张家口经济的繁荣,1909年清朝政府把中国第一条实用铁路“京张铁路”从北京修至张家口。
1945年8月中旬,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向伪“蒙疆自治抗战的最后胜利政府”首府张家口进攻,8月23日占领张家口
大境门不仅有宏伟的建筑和秀丽景致,而且有着光荣的历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吉鸿昌率领数万抗日同盟军宣誓出征,北出大境门,抗击日寇,收复失地。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部队就是从大境门攻入张家口,从日寇手中解放了这座塞外古城。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国民党五万人马全歼于大境门之外,张家口获得第二次解放。
大境门造型朴实厚重,它所体现的粗犷苍劲、限而不拘的气势,在整个长城文化中是绝无仅有的。现在,大境门仍为通往口北的要道,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市政府、区政府已着手对大境门进行全面修复和综合开发,使大境门一带成为旅游避暑的胜地。
清代末期的大境门
大境门历史纪事
1644年,大境们得以修建
1697年,康熙第三次北征葛尔丹,其主力部队于大境门誓师出发。叛乱平定后,文人张自成挥笔写下“内外一统”,请人镌刻在大境门外的石壁上。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何孟雄等在大境门内外开展革命。
1927年,最后一任察哈尔都统高维岳巡视到大境门,写下了四个大字:“大好河山”。
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从日本侵略军手中夺回的第一座城市就是张家口。
1948年12月,作为平津战役的前奏,我军在大境门外的西甸子、乌拉哈达等一带山谷中围歼国民党官兵54000余人,取得平津战役西线张家口战役的辉煌胜利。
1982年,大境门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底,市文化局、建设局、文物局倡导,桥西区政府具体承办,联合发起“护山城之根,铸山城之魂”保护修复大境门明长城、堡子里古城区募捐活动。
2007年4月30日,大境门、堡子里保护修复暨东段长城修复工程正式开工。
70年代的大境门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