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中的某个阶段,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离开家,也许三五日,也许七八年,也可能是漫长的一生或是几代人的一生……离开家的时间或长或短,离开家的距离或远或近,但无论如何,想家都成为了世人无法回避的生命情绪。 从离开家时起,在游子的内心那种将要去远方的漂泊感便开始滋生,随之而来的是心中不断疯长的思乡情,离家越久远,想家的情绪便越浓烈。任何坚强的人似乎都无法抵挡想家的情绪如潮水一般袭来。“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想家的情绪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不断演绎的主题,也因之催生了无数动人的作品,其间精彩篇什层出不穷,华章锦句不绝于耳。诗海浩瀚,我们权且于唐诗中驾一叶扁舟体味一下唐人是如何想家的吧!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初唐诗人宋之问《渡汉江》中的句子。诗中表现的是一个久居异乡不得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依照常情常理,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然而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写作“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细细玩味,又觉惟其如此,此情才更显微妙。因为“音书断”得太久了,家中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子?虽然急着回家,但又害怕到家里,生怕原来的担心、忧虑以及不详的预感被路上的“来人”所证实,这种情绪何其复杂啊!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写得也是这种复杂的心绪。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是白乐天《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句子。在唐代,冬至是个极重要的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与元旦相似,如此佳节,当与家人一起度过,如今却旅居邯郸客店,孤灯映照,形单影只。最动人处在于,诗人在无法排遣的浓烈想家情绪里想象出来的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离家在外的我呢吧!诗人明明是自己想家了,却以推想家中人如何牵挂自己写来,不能不让人赞叹诗人的生花妙笔。无独有偶,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与白乐天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这是唐人柳宗元在《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的句子。初读柳柳州这一句时,我禁不住惊叹于诗人的想象力,诗句所呈现出的浓烈的情感也让我感同身受。人在伤心落寞的时候,想家的情绪便会愈发浓烈,而至不可收拾。汉代的诗句“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佚名《悲歌》)或许给了柳柳州微妙的启示,既然不能回家就远望当归吧;佛经中“化身千亿”的说法或许也给了他神奇的灵感,若是能“化身千亿”,一个山头站一个柳柳州向故乡而望,若能如此,虽是无奈,但想家的情绪或可因此稍慰吧。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张籍《秋思》中的句子。前两句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天来了,终于可以给家里捎封信了!想说的话实在是太多了,诗人想把把全部的思乡之情都倾注在家书中。他写了又写,看了又看,觉得该说的全说了,这才把信封上。但在行人要出发的时候,诗人还是禁不住又拆开信封,生怕还有什么事情遗漏了或是没说清。诗中的“欲”、“复”、“又”等字准确而恰当地传达出了诗人的微妙感情。诗人抓住了“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令深沉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是王维《杂诗》中的句子。诗歌的前两句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你既然从家中来,就应该知道家乡的事情,你来的时候,绮窗前的梅花可开了?王维的诗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的确,此诗读来王摩诘轻轻问询的画面便在读者的脑海里油然而生。虽看似轻描淡写的一问,但却掩饰不住内心对故乡浓郁的思恋,家乡的山川风物无不在诗人的牵挂之中,当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诗句)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维作此诗或是受了南朝文学家江总《长安九日诗》的启发。其诗云:“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练地写出了羁旅远方的心早已飞回了故乡。诗人想念家乡,想象着那篱笆边纯洁美丽的菊花,“今日几花开?”,是开了一朵、两朵、还是三朵?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还要一一去点数似的,那急切之状、痴情之态,跃然纸上,真是一往情深啊!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是岑参《逢入京使》中的句子。诗的前两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描摹出了诗人依依不舍,回望故乡,泪湿衣袖的场景。不曾想竟遇到了回京的使者,诗人马上转忧为喜,这不是一个绝好的带信的机会吗?但诗人随即又发愁了,路上偶遇,“马上相逢”没有纸笔,写不成信啊!匆匆相见,又立即分手,千言万语,不容细谈。无奈何,只好捎个平安的口信吧。朴素自然的诗句中饱含着诗人的一片深情,读来令人一叹。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是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句子。月色如霜,冷清凄凉,此情此景令长年镇守边关的戍卒将士更觉寂寞,却不知从何处传来了芦笛声,婉转凄切,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这一只芦笛,点燃了将士们的思乡情,让他们遥望故乡,彻夜不眠。此情此景,想来真是动人心魄。诗仙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亦是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一样悲凉哀怨,一样感人至深。 唐诗中写思乡之情的篇什不仅数量众多,艺术性上也堪为表率。华章锦句俯拾皆是,拙文所述不过略见一斑,难免遗珠。诸如诗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句,诗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句……因篇幅所限,均不能一一述及,但转念一想,有所缺略或可更显唐诗之博大,鱼龙毕现反而不美。 浓郁的家乡情结,不仅为唐人所独有,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难以割舍的生命情绪。屈原在《哀郢》中如是写道:“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啊,鸟儿高飞终要返回旧巢,狐狸死时头也一定要向着家所在的方向,何况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