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6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0 10:5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十二钗里,妙玉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她带发修行,介于尼姑和闺阁之间,又和贾府无多大瓜葛,应聘而来。她位居第六,在湘云之下,凤姐之上,作者对其十分珍爱。她内心丰美,外表飘逸,品性高洁,气美如兰;她博览群书,满腹才情,生活讲究,遗世独立;她仙风道骨,我行我素,孤高自负,不染世俗。妙玉是一个非常精致和怪癖的人,出场较少,戏份不多,但个性鲜明,令人过目不忘。

我们先说何为带发修行?带发修行就是尘缘未了之人,想找一个相对清静的地方修身养性,过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一边整理自己,一边研习佛学,可以是一天两天,也可以是一年两年,当然也可以像妙玉那样十几年如一日。修行期间和真正的僧人没任何区别,一旦不愿修行,还可以恢复本来面目,但如果修炼到一定的境界,四大皆空,就可以真正落发,阪依佛门。所以我们说妙玉不完全是真正意义上的尼姑,便是住在寺庙里还过着极其精致讲究的生活,仍用着珍贵的器皿,依旧有两个丫鬟,一个老嬷嬷侍候着。

很多专家质疑妙玉的身份,说她既不是贾府中人,又不与之沾亲带故,竟然位居第六。这大可不必也无需拘泥,金陵十二钗,是指金陵全范围,不单指贾府,作者开篇即说只以紧要者录之,实是作者生平所见异样女子,在他自己心目中的排序。我们从妙玉给宝玉用绿玉斗喝茶起,就知道她根基不凡,她曾说“不是我狂,只怕你家是找不出这样的俗器来”可见她的出身不会比贾府差,甚至高于贾府。

妙玉的身世与黛玉相仿,都是苏州人氏,亦从小体弱,父母双亡,后又都寄居贾府,不同的是黛玉三岁时家人不舍其出家,妙玉是三岁出家后疾病得愈。那她们是不是一个人化的两个幻身,一个出世一个入世呢?应该不是。人就是环境的产物,因为走过的路不同,经历的事不同,思想见识就会截然不同,就像两粒相同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里会开出不同的花朵,我们权且还要当做两个人才对。

妙玉为何进京,在红楼里有两种说法,这也是曹侯惯用的技法。一是妙玉头一次暗出,由林之孝家的向王夫人介绍说,有一个带发修行的尼姑,今年18岁,是仕宦人家的小姐,因自小多病,买了好多替身都不管用,最后还是自己亲入了空门,去岁因闻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就随师傅来了,可巧师傅也圆寂了,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我们来看什么是贝叶遗文,贝叶遗文即《贝叶经》,贝叶是指古印度贝多树上的叶子,长且厚,可做纸用,也就成了佛教经文的载体。我们国家也有这种树,唐朝的张乔就留有《兴善寺贝多树》的诗,兴善寺在今西安。这种经文很珍贵,现在也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今普陀山文物馆就收藏两件贝叶至宝。此段可见,妙玉的师傅在佛界地位之高,携弟子进京是为了寻找观音遗迹和贝叶经文的。

另外的一种说法是出自邢岫烟之口。邢岫烟家贫,在苏州时,赁的是蟠香寺的房子,住了整十年,当日经常到寺里和妙玉作伴,妙玉教她识字,她们即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后来又在荣府得遇,情谊更胜当日,可见他们非常熟悉,关系不一般,邢岫烟是前80回中,妙玉在大观园里唯一的一位朋友。邢岫烟还说“听闻她不合时宜,权贵不容,就投到这里来了”。这是另一个原因,进贾府可能是避祸,因栊翠庵在大观园之内,几乎与世隔绝,应是最好的避难场所。

再来看这两种说法的可靠性,前者只是对外宣称,后者是出自知己之口,可见她的师傅寻找经文是真,她只是随带而来。红楼就是这样云蒸雾绕的,但并不矛盾,就像说柳湘莲为何出走一样。柳湘莲在赖尚荣家吃饭前,就告诉宝玉,自己要出去逛个三年五载的再回来,宝玉还落了几滴热泪,饭后因薛蟠不堪,就骗至郊外痛打一番后扬长而去,回目就改为柳二郎惧祸走他乡,薛姨妈也说他跑了。实际这些看似矛盾的写法,一点都不冲突,何惧之有!只是我们每个人的视角不同,看法就不一样了。

再看妙玉的生活。妙玉虽为尼姑,但生活方式方法极其讲究,出家也并非本意,不像惜春那样决绝,三千青丝一挥而就;也不似宝玉那样情极之毒,撒手悬崖。她是因自小多病,不得以才被动进入空门。很讨厌有些人评红楼,说什么宝钗是压抑自己,黛玉是追求爱情,妙玉是六根不净,暗恋宝玉等等。简直是在亵渎这些年轻美丽的女性,大观园里统共才一个宝玉,宝玉珍惜一切美好的事物和生命,但心灵知己只有黛玉一人,感情这东西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不是追求就会获得,也不是压抑就会丧失,是两情相悦,润物无声。宝钗是和探春迎春一样的闺阁女性,只是较为成熟沉稳博知些,端庄内敛也就是必然的。再说妙玉自小在寺院长大,耳听梵音十多载都没落发,可见还没决定是否真正阪依佛门,即便想喜欢谁那也是她自己的事。她进大观园时18岁,宝玉13岁,她比宝玉大整整5岁,我们不知道一个是18岁的少女会不会爱上一个13岁的男孩,但可以肯定宝玉对她的感情绝非爱情,只是内心的看重!就像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杆秤,喜欢什么样的人不喜欢什么样的人,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的判断,也会有自己的小九九,但这并不完全关乎于地位,金钱,美貌什么的,更有许多人品,心性,精神层面的东西在里头。

第63回,宝玉过生的第二天,宝玉一眼瞥见砚台底下压着一张纸,得知是妙玉的生日拜帖,当即就跳了起来,埋怨谁接了也不告诉一声,连叫快拿纸笔来,可见对妙玉的重视。一开始大家也慌了,以为是什么要紧的人物,后来一听是妙玉,就都说原来是她,这也值!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很符合他们的身份,在宝玉眼里那些峨冠顶戴的士大夫最可厌,妙玉这样的世外高人最可敬,在袭人众丫鬟眼里,像与贾雨村这样的人结交才是正事,妙玉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介女尼而已。这就是同一扇窗户,我们看到的风景不同。

第41回是妙玉的正传,贾母率刘姥姥一行到栊翠庵品茶,妙玉端给贾母的茶碗是成窑五彩小盖钟,余者是清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成化年间斗彩最好,胜过宣德,尤以五彩最佳。五彩小盖钟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古玩,后因刘姥姥用过妙玉嫌脏就不让收进来了。宝玉明白她的心思,便向其讨要送给刘妪卖了回家度日,妙玉又有一番惊天动地的讲话,她说“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这就是妙玉的洁癖和隔路之处,也因此很多人讨厌她,觉得她嫌贫爱富,矫情。在红楼里,李纨就公开说过,“最厌她为人,我不理她”这样的话。实际这是一个人的个性使然,这世界上不用别人的杯子,自己的杯子也不给人用的很多,以后会更多,这也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因为贫穷的生活很难讲究起来,饥寒时烂白菜叶子,都是翡翠白玉汤,更别提碗的质量。但仅仅因为是自己用过的,别人再用即便砸碎也不送人的的确罕见,在情理上也说不通,书中有评,确有其人,若是没有这样的人,相信作者也不会妄拟,可见妙玉之偏僻。

记得写菊花诗时,黛玉就喝了宝钗剩下的半盏茶,估计若是刘姥姥的,她说什么也不会喝,还有喝酒时,她饮一口后偏要递到宝玉唇边,这里就还有个洁净和亲密度的关系,也就是嫌弃不嫌弃。邢岫烟也很寒素,她没钱读书,字是妙玉教的,她家没房子,先是租,后来投亲去了,再后来全家又投到了她姑姑邢夫人这里,并且住在王夫人这边,妙玉也并不因她穷而轻视她,妙玉实是嫌脏。

妙玉也是个贵族小姐,没经历过稼穑的艰辛,也不管尘世之外的事,不会理解像刘妪这样趋势求财的贫苦人,不像作者既经历过锦衣玉食金珍满喉的岁月,也过过寒冬酸齑、举家食粥的日子,就温热一些。黛玉也说过刘姥姥吃饭时是母蝗虫大嚼图,你能认为黛玉不善良吗?只是黛玉率性的说出了别人心中的看法,连宝钗都说活画出当时的情景。势利是人性的一部分,真正看重刘妪的又有几人,我们不能在别人的位置上,又没有别人的经历,便很难理解这些。

妙玉给宝钗斟茶的杯子是“口瓟斝”黛玉用的是“杏犀口”。这是两件非常珍贵的古玩,“口瓟斝”的材质是葫芦,是在葫芦幼小时,套上酒具的模子,葫芦便依势生长,长成后,做进一步的加工,比如打磨雕刻等。宝钗用的这只上还有“晋王恺珍玩”和“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的字样。王恺是晋武帝的舅老倌,同羊绣、石崇并称三富,王凯曾与石崇拿珊瑚树斗富,我们也常说“貌比潘安,富比石崇”可见王凯之富,另外还被苏东坡珍藏过。黛玉用的是犀牛角做的,也是异常珍贵精美,宝玉用的是妙玉原来自己吃茶的绿玉斗,并言称贾府上下都找不出来,可见当日她父母在世时,家世是何等显赫。在对待宝玉态度上又和刘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用过的砸碎了也不送,一个是用过的却给使,可见待宝玉之重。

我们再来看喝茶的水,给贾母她们用的是旧年的雨水,给钗黛的却是五年前在蟠香寺收的梅花上的雪,读到这里很多人不解,认为是作者故弄玄虚或偏要这样写,应该不是的。古代不比现在有自来水,从金钏投井和让小幺到河里担水洗地等情节,可知他们平日所用之水,

无非就是井水和河水。井水称硬水,凝涩不畅,也会因土质不同,里面含有很多超标的矿物质,即便烧开了,也会有很多白色沉淀物。我们现在的自来水是长江黄河、水库里的水,也是自然界的雪水和雨水形成的,只是经过了处理。在水浒里,写李逵宋江他们就用江水炖江鱼,味道非常鲜美,可见江水在那时已经是很好的了,当然山泉除外或者古代人认为天上的水比地下的水好些,也是有的。那个时代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污染,雪水应该是最洁净的,其次是雨水,雪水喝起来轻浮些,也就不难理解了。你想苏州是南方,很少下雪,妙玉收了这样一坛子梅花上的雪,埋在地下五年,又千山万水的运到京城,过去交通又极其不便,一个县令上任,都要走上个一年半载的,可见她是一个多么讲究和富有情调的人。人家李清照南下时载书十五车,蝴蝶去重庆带的是三十箱珠宝,只有妙玉精致到带一翁水!一笑!

我们再说妙玉的为人,妙玉是一个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人,孤标傲世,目无下尘。不会刻意在乎哪个,也不会曲意奉承哪个,宝玉说“万人都不入她的目”,可见能让她瞧得起的人少之又少,邢岫烟也说过“她也未必真心重我”。妙玉也说自己是畸零之人,就是说自己与众不同,是这个世界上剩下的人,这与无才补天365块之外多出的那块石头相似,也就难怪宝玉与之惺惺相惜了,他们这样的人不与世俗相谐,只于天地万物清风明月相融,所以妙玉很不合群,李纨说出了很多人心里想说的话,最厌其为人。判词也讲“太高人欲妒,过洁世同嫌”可见妙玉是曲高寡和,可谓举世无谈者!

李纨罚宝玉讨红梅一节,贾母让人好生的跟着,黛玉却说,有人跟了,就不得了。短短的两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很多问题,一是妙玉不讲情面,不好交接,一般人去了没用。二是黛玉最知宝玉,简直是宝玉肚子里的蛔虫,像宝玉私祭金钏,众人皆不知他干什么了,只有黛玉借戏文说“这王十朋也太不通的很,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三是妙玉确实另眼宝玉,但有人跟着却不得,也是说明她虽率性却也有矫情之处。

妙玉给宝玉下的生日拜帖落款是“褴外人”宝玉不知该如何回,想去问宝钗,又怕宝钗说她怪癖,就决定去找黛玉,途中路遇邢岫烟,邢岫烟也说她“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可见妙卿想被人理解真的是很难,但宝玉却回说“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也就是说,她是既不是俗人也不是僧人,不算男人也不算女人,她是这个世界上意想不到,尘世之外的一个人。她的存在,对宝玉来说是一个惊喜,这也是宝玉的奇处,在红楼里真正能懂妙玉的唯有宝玉。宝玉内在纯净,不染利禄之心,也深得妙玉看重。

再说妙玉的才情,妙玉是一个博学多才有思想有见识的人,她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并且喜欢庄子的书,崇尚心境合一的境界。认为高门深槛的大宅,即便铁皮包了门槛,千年不坏,你也带不走,最后陪你的唯有一堆黄土,大有看破红尘之叹,实际这和《好了歌》异曲同工,可以对看,无非是作者的认知借妙玉之口说了出来。凹晶馆湘云和黛玉联诗,联到词穷,妙玉出现,一口气又续了很多,黛玉称她为诗仙,这也是她第二次正式出场,尽展才华。你想今之世人因自己有些优越之处,便目中无人或眼高手低者,大有人在。像妙玉这等品貌俱佳,才情卓越,根基不凡的人,又修炼了十几年,便是孤高自许些,并没妨碍别人之处,就是讨厌她,都要悠着点,细想些。

判词中赞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兰素有“王者之香”、“空谷佳人”之美誉,因无人自芳,高洁自然,不求人赏而深得人之喜爱。那妙玉要不要别人的欣赏和承认呢,确切的说是要的,邢岫烟告诉宝玉说她自称是槛外人,你就自谦为槛内人,她说畸人,你就回俗人,

这就合了她的心了,可见妙玉时时要把自己与别人区别开来,要别人承认她的不凡之处。饮茶回,宝玉说道“到了你这里,就把金银珠玉都贬为俗器了。”她听后很是高兴,又拿出个竹雕的大海来。可见妙玉还没有真正超凡脱俗,真正超脱了,就会该怎样是怎样,自己是畸零人也罢,是槛外人也好,别人理解也罢,不理解也好,都无关痛痒,做到风过无痕,水流无迹。也无需用什么千年古董,清泉一捧即可洗心明目,山风一缕便可吹去浊世浮尘,即便是内心孤傲,目中无尘,也不用锋芒外露。63回【蒙回末总批:刘姥姥之憨从利,妙玉尼之怪图名......】

我们来看黛玉,黛玉实是最可敬之人,北静王给宝玉一串鹡鸰香的念珠,是皇帝赏赐之物,很是珍贵,鹡鸰是种鸟,估计现已灭绝。如不好宝玉也不会巴巴的送给她,不好北静王也不会戴在手上,黛玉却弃之不要,虽嘴上说是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实是作者想表现黛玉的超脱,她爱花爱有生命的东西胜过爱这些古玩,她虽穷却轻视富贵。元春端午赐的节礼独宝玉的和宝钗的相同,黛玉探春迎春的少些,宝玉极其不解,让丫鬟端去给黛玉挑选,黛玉回说,前都得了的,二爷自己留着吧,实际这些都是黛玉的可贵脱俗之处。宝钗见独有她的和宝玉的一样,心里虽觉很没意思,但平日不喜戴首饰的她却把红麝串戴了起来。妙玉是过,宝钗是俗,黛玉是超!

妙玉的结局肯定不会像高鹗续书那样不堪,先是走火入魔,被强人掠去,后误入娼门。在80回后,妙玉应该有更精彩的表现,那才应该是她的正传,红楼不会因为她的怪癖就让她位居第六,这些只是她个性中的一部分,占不了主流,她的优秀品质应该在后面得以全面展开。曹侯写文章从来都是高山见水、层峦叠起、意想不到的,也是优缺共存,血肉丰满的,相信妙玉即使落进泥潭,是绝不会甘心受辱的!像鸳鸯,思琪,金钏这些丫鬟都活的有声有色,死的刚烈高大,何况心性高傲的妙玉!

在所有的版本唯靖藏本有一条独特的批语【靖眉批: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因古代没标点,大家断句不同,意思就不一样。刘心武断的是妙玉为宝玉回南,在瓜州渡口屈从于忠顺王爷这样的枯骨。有的人推测她在瓜州渡口死去,红颜变成了枯骨,各执己见,但瓜州渡口肯定有妙玉的一大出戏。

靖藏本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版本,是旗人靖应鵾祖上留下的一个手抄本,缺两回,共78回,多名抄手,笔迹不同,批语混乱,但有不少是别的书上没有或有出入的批语。1959年南京毛国瑶春天到靖家借阅,并抄下了150条批语,秋天还书。1964年毛寄批语到北京,俞平伯阅过。当年即发现此书遗失,找遍藏书的整个阁楼都没找到,只发现夹在别的书里的一张残页,能证明此书存在过,靖应鵾的妻子也承认曾当做废品卖过一批书,1974年毛公开发表批语。这本珍贵的手抄本的遗失,成了红学界的一大憾事。

在红楼里,描写妙玉的文字不多,明的暗的就那么几千字,留下的线索也很少,都被红学家们翻来覆去的研究过了,已没多大的新意,本人写点愚见,只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红楼,喜欢红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11-27 07:41 , Processed in 0.111910 second(s), 15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