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9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院士卷入腐败案 岂止是斯文扫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2 16:4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连本应“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院士、教授、学者都难抵金钱诱惑,何谈整个社会之风清气正?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李宁,疑因涉嫌将其承担的转基因项目经费转至名下公司,被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带走调查。现年52岁的李宁是农大的明星教授,被称为“中国动物转基因克隆研究领军人物”。据媒体报道,由李宁领衔的课题经费动辄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他名下至少有4家生物技术公司,分别在北京和无锡等地,李宁的科研经费正是转入了这些公司。
  与近期遭曝光的北大历史学系博士抄袭风波比起来,“明星教授”李宁卷入的这起学术腐败丑闻,性质更加恶劣。
  像李宁这样的院士级学者卷入腐败案,自设公司套取学术经费,纯粹是为了利益而主动作恶。这种发生在学术界的腐败,与官员腐败和学术造假相比,传递出来的信号更值得忧虑。
  放眼世界,国外虽然也有学者造假现象,但科学家卷入腐败案却鲜有听闻。以科学界尊崇的院士为例,国外的院士头衔只是一种荣誉,而不是一种特权身份,国外的院士能够享受的“优待”,可能只是所在单位的一个永久免费车位;而在国内,院士身份与行政权力非常相近,不仅能获得所在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的经济奖励,还可在参与重大决策、优先获得科研课题等方面,享受到调动各种资源和资金的“特权”。院士权力没有入笼,院士身份牵涉的利益太多,必然会给学术腐败营造巨大空间。
  我国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上的缺陷,也加剧了学术腐败。一方面,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不科学,科研经费多由项目组自行划分,监督乏力,最终造成预算与实际不符;另一方面,我国尚无统一的、指导性较强的科研经费核算和管理制度,也不像美国等国家那样必须将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向社会公布。管理制度有漏洞,监督机制不够健全,难免让一些道德防线脆弱的学者动了歪主意。
  其实,别说欧美等国的“他山之石”,就说我们国家的一些老学者,在社会上的口碑就一直都不错,学术腐败更是闻所未闻。但在近些年,学术腐败似乎已经成为带有某种“特色”的学术怪病,不少学者都因身陷腐败案而斯文扫地,李宁仅是一个典型的“患者”——今年初,浙江大学水环境学院院长陈英旭,就因将945万元科研经费转到自己所开的两家皮包公司而获刑10年。
  相较于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多发症”,像李宁、陈英旭这样的科技精英卷入学术腐败案件,性质更恶劣。这种腐败可能带来连锁反应,让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无法深入。同时,它也折射出一种系统性的弊病——从权力精英、知识精英到科技精英,很多人都在利益面前全面崩溃。如果连本应“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院士、教授、学者都难抵金钱诱惑,何谈整个社会之风清气正?
  我国正处在反腐的攻坚阶段,各行业的腐败现象纷纷暴露,学术界或许也该“洗洗澡,治治病”了。作为科研项目的“大东家”,政府部门要按照实际需求科学分配各项目的科研经费,不给学者腐败以可乘之机;同时,也要完善相关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充分协调和调动内外部力量,让科研经费花到刀刃上;更重要的是,学者需加强自身修养,守住底线。如此,学术界才有学术界该有的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11-20 15:44 , Processed in 0.106066 second(s), 15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