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52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戏在蔚县(韩仰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4 07:56: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接闺女,叫女婿,娃娃你也跟着去……”
  这首童谣之所以叫我们耳熟能详,除了其词句的朗朗上口之外,也和它所描绘的情景通俗易懂有直接关系。村里唱大戏——在过往的岁月里,对于普普通通的农户来说,那是何等热闹、何等排场的事情啊!在曲辞戏文的悠扬、和悦与简明中,在唱念做打的绚丽、缤纷与美妙中,在生旦净丑的喜怒哀乐与千变万化中,那些庄户人家,特别是孩子们,几乎是经受了最为直接的精神狂欢。也就是说,戏剧舞台上花花绿绿的世界注定成为了那个时代所有顽童、少年的最典型的喜悦和美好记忆。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酬神谢佛、敬神祭祖等等,都要唱戏,都要顺理成章地、理直气壮地完成一场生活的享受、一场心灵的洗礼、一场精神的狂欢。所以说,“戏”不光是相对于孩子们,而是相对于所有的人……
  小时候,我确实是没有体会到姥姥门前唱大戏的热闹。从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早期,乡村的文化生活几乎是苍白的,至于歌舞娱乐就更是少而又少了。而那首童谣之所以挥之不去,是因为大人们看孩子的时候都使用它,我的母亲也一样惗熟。在她幼小、年轻的时候,村里、镇上还是有“戏”的。她不止一次地给我讲过她看过的戏、听过的段子,甚至详详细细的剧情、人物。所以,每当我看到别人哄着襁褓里的、怀抱中的小孩时,我总不认为那童谣是虚无的——难道不是吗?我的前辈、我的祖辈都是在有戏的日子里体会过娱乐的幸福的……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张家口工作,而就是在蔚县,我才真正听到了戏,看到了戏楼!
  哦,神奇的戏楼——鲜艳的世界。热热闹闹,人山人海……唱戏、听戏、看戏的所在。那种亲切几乎是“他乡知己”——仿若一场冥冥之中的相遇——就是在戏楼之下,我真正看到了最原生态的“戏”: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唐三千,宋八百,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七八个人千军万马,八九步走遍天下……炫人耳目的舞刀弄棒、字正腔圆的依依呀呀……多少悲欢离合,多少阴晴圆缺都被唱腔、扮相和舞蹈演绎开来,都被这小小的戏楼传布开去……
  小小的戏楼,大大的世界。
  因此说,一座戏楼——一种生活与精神的所在——往往会成为一个村庄的标的。或者说,对于村庄,戏楼是当之无愧的“地标式建筑”——它的价值与意义围绕“唱戏”巧妙地外延到所有村民、群众集体活动的“场”,甚至涵盖了当地的民风、习俗和审美趋同。
  看到一座座普通而非凡的戏楼,你便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昨日的庙会、集市、打麦场,甚至比对今天繁华都市里的商场、卖场、广场、电影院、步行街。是我们智慧而勇敢的祖先,精准地体会出了建筑物的应用意义和人文价值,并依此规律延续出了“风尚”。正是一部又一部的戏曲用“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方式存活着一座又一座的戏楼,存活着一个又一个的乡村,甚至还存活着人们的向往、憧憬、和美梦……
  戏楼,可能不是村庄里最富丽、最豪华的建筑,但绝对是最重要的、最不可或缺的建筑。
  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是果决而又明智的——在生存与享受的选择中,他们遵循了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思想。
  据相关资料记载,中国地方戏曲的曲种多达365种以上。所以说,我们中华的人文瑰宝真称得上丰富绚烂,不可胜数。例如,我们燕赵大地上的父老乡亲喜欢、钟情的有京剧、河北帮子、河南豫剧、评剧、晋剧、二人台等。而张家口人更偏爱俗称山西梆子的晋剧,除此之外还有口梆子、东路二人台、蔚县秧歌等。即便在迅猛发展经济的上个世纪末,张家口的晋剧团、青年晋剧团也都红火热闹、像模像样。他们在全国、全省斩获各种大奖。许多演员纷纷荣获文华奖、梅花奖。而票友、戏迷就更是多如牛毛、遍地皆是了。
  有“戏”就有文化——这话说得有道理。
  我们的张家口地处华北平原、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北京的西部屏障。山河壮美,历史悠久,民风古朴,文化传承可谓源远流长。而“融合”是张家口历史文化最为显著的特色。
  历史上,这里不但是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的“三叉口”,也是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双向通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结合部、交融点,还是汉、蒙古、契丹、女真、柔然、鲜卑等民族文化交流、汇聚的枢纽重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张家口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承悠久,绚丽多彩、奔放豪迈。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也表现出开放性和包容性。千古文明开涿鹿,三祖遗风出东方。历史文化的积淀必然要培育、彰显于各种艺术。特别是到在明清时期,商贸的兴盛和经济的发展,为人们艺术追求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多样化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从那时起,张家口的戏剧表演开始步入鼎盛。艺术形式既有外来的,如陕西梆子、蒲州梆子、直隶梆子、山西北路梆子和中路梆子;也有土生土长的,如蔚县秧歌、万全秧歌。诸多戏剧表演艺术在这里际会交融,相得益彰。当年,人们说及晋剧演员,有一句妇孺皆知的话,“要想西口(泛指山西、内蒙古)出名,先在东口(张家口)唱红”。可见地域文化中张家口的特殊地位。
  是啊,没有人敢说张家口没有文化……
  但是,我们怎么才能细细品读她的广袤与神秘?怎么才能准确探寻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这里孕育发祥的足迹?
  许多年之后,我似乎在蓦然之间有了这样的体会——作为后来人,我们不妨把目光投放给绵延起伏在长城之下的古堡、村落,投放给那些古堡、村落里的无数个“戏楼”。
  戏楼,戏楼!
  张家口古戏楼保有量处于高峰时,总数约为3000座,20世纪中叶得以保存下来的有1400余座。应该说,在一个城市的地域之内,拥有如此众多的古戏楼,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就是这洋洋大观的古戏楼,构建了张家口悠久而辉煌的文化工程,造就了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展示出一方地域的人文形态和人文环境,体现了张垣大地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旨趣。更具体地说,张家口的古戏楼不只是建筑艺术的实例和标本,也是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文学创作的综合载体。一座座古老、生动而坚韧的戏楼就是张家口矗立着的人文历史。
  就是这矗立着的人文历史,使我们感受到这里曾经的“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感受这里曾经的“胡天八月即飞雪”;感受这里曾经的“风吹草低见牛羊”。也正是这无以数计的戏楼如同散落在张垣大地上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存的星辰亮点,构成了一部雄浑壮阔又铿锵有韵的历史交响曲。
  张家口的豪迈、张家口的热忱、张家口的浑厚,张家口的笃实……在戏楼里,在戏楼外,被旷远与沧桑的曲调、人物和色彩,表现为合辙押韵的博大、深邃和隽永——令今天这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都不免怦然心动。
  遥想当年的张家口,那多而又多的戏楼,极其鲜活、极其自由地呈现着“唱大戏”的美好景象,村村镇镇,喜气洋洋,尽享天下盛世太平……
  今天忙碌而疲惫的我们能不羡慕嫉妒恨吗?
  当之无愧啊!古老的戏楼——张家口最丰富深远、最不可忽视的文化根脉和源流之一。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今天,我先后走访过张家口的各个县区,并针对“戏楼”做过专题式的记录和描写。尽管这些文字带有散乱、个性、随意的特点,但总括起来却让我不胜激动,甚至惊诧不已——“在整个张家口地区内的古老的村庄里,现在仍保存着500多座明、清时期的古戏楼,其中宣化县82座,涿鹿县、赤城县、怀来县、阳原县各有60余座,万全县、崇礼县、下花园区各10座不等,而蔚县最多,竟有210多座。并且还有不少戏楼被保存得特别完好,甚至使用至今。这不能不叫人感慨并好奇不已——经历了两三百年之后,那威武崔嵬的、那雕栏玉砌的古戏楼却依然坚守在蔚县的土地上……
  为什么蔚县的戏楼如此特殊?难道就是因为蔚县是个好地方?蔚县——这个“名见经传”的、古色古香的好地方!
  蔚县古称蔚州,殷商时期为代国,春秋属晋,战国归赵,秦设代郡,北周宣武帝时始置蔚州,是著名的“燕云十六州”之一,1913年改州为县。悠久的历史,为蔚县留下了大量令人惊叹不已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文物遗存780余处。其中保存的古建筑最多,有580余处。这之中国家级保护单位有玉皇阁、南安寺塔、释迦寺、代王城遗址及汉墓群;省级保护单位19处。馆藏文物5600多件。遍布全县的古建堡、古民居、古戏楼等等构成了蔚县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赢得了“地上博物馆”的美誉,成为河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值得重视的是,蔚县古建以古城堡、古寺庙、古戏楼、古民居为主。古有“八百庄堡”之说,有村便有堡,见堡则是村,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堪称奇观。全县33个乡镇,738个自然村,竟有戏楼700多座。如果说剪纸、打树花、拜灯山等是蔚县民俗文化的象征的话,那么古堡、寺院、戏楼理当是其建筑文化的突出标志。
  读到这里,你会禁不住感慨:恐怕也只有这古老的蔚县能做到“村村有戏楼”了。在蔚县,戏楼又被称作戏台、乐楼。作为表演场所,戏楼是与戏剧表演艺术相生相伴,且凝固成型的建筑符号。你还会心生疑问:那些过于普通、简单、狭小,甚至羸弱的村子怎么会如此执着地兴建、保存这样的场地呢?
  仅此一点,没人敢小看蔚县!
  “小蔚县”——在张家口这块土地上有着约定俗成、沿用很久的“看法”——蔚县是抠门、会算计、小气、铁公鸡之类的代名词——尽管有“贬”,但也有“酸”——嫉妒人家蔚县人——也就是说,在人们的生活习惯里,“蔚县人”不自觉地就成为了“精明”的借指。
  那么,是因为蔚县人的精明造就、鼓舞了蔚县的勇敢、神奇与美妙吗?
  我们不妨来直面一下蔚县。
  我们先看看蔚县的古城堡。放眼蔚县全境,不论是南山脚下、北部丘陵,还是壶流河岸,随处可见一座座古老、雄伟而苍劲的城堡。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实为天下一大奇观。著名建筑家罗哲文先生对此大发感慨:“在世界的东方,存在着人类的一个奇迹,这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在长城脚下,还存在着另一个奇迹,那就是河北蔚县的古城堡。”可见这些古堡对于历史是何等的重要啊。
  历史是有时间概念的,所有的事物都有自然顺序。从明朝,甚至更早,这里先有战事,后有古堡(军堡、民堡),再有村落,以及民众的神庙、祭祀、娱乐……
  蔚县古城堡就是历史上戍边官兵和人民居住生存、御敌防匪的堡垒。蔚县自古就是中原北方汉族与契丹、蒙古、回族等少数民族交汇的地方,这里的百姓、将士既要进行生产生活,又要抵御外敌入侵,于是一代又一代的子民百姓和戍边将士一起夯土围墙,建堡筑城。蔚县至今还保留着400多座古堡,其中最早的城堡是建于周朝的古代王城——共设九门,周长12.5公里,具有城中建城、堡中建堡、连堡成镇的特色奇观。在此以后,蔚县人便兴起日“盛”一日、年“盛”一年的城堡建造活动。这些古城堡,其选址普遍在相对较高的地带,目的是凭借居高临下之优势,便于抵御外来侵扰和山洪水患。在全县的古城堡中,蔚县城、白乐、吉家庄、桃花、北水泉、西合营、暖泉、代王城八大集镇的城堡最为有名。
  实际上,历史久远、风格各异的城堡,在今天看来已不再仅仅是一座座单纯的建筑群,更多的是一种真实的历史、一种深厚的文化。它以特定的方式、姿态、角度、规模存储并延续了人文历史的无穷魅力,让岁月记录下这一方地域的风土人情……
  你看到古城堡,也就看到了庙宇和戏楼。因为每个城堡里都有庙宇和戏楼,即便城堡的形制再小、建造得再简单、看上去再不像样儿,但也不能少了庙宇和戏楼。
  这就是蔚县的城堡!这就是蔚县的民风习俗!
  与苍劲、质朴、浑厚、敦实的古城堡相比,庙宇和戏楼则实用而又生动,精致的雕饰足以显示出深远而独特的民间文化底蕴和审美崇尚。事实上,蔚县的古建筑,尤其是庙、宫、观、寺、院、庵、祠、塔等数量之多,位居我省之首。而且大多为民间建造,在文化层面和美学意义上极具研究价值。最值得一提的是,蔚县的古戏楼之多在我省也是首屈一指。可以这么说,全县所有的村寨庄堡里都有戏楼,而且这些古戏楼形制多种多样,不同形式和风格的戏楼多达六七种:有一面单观戏楼、两面对观戏楼、三面观戏楼、穿心戏楼及灯影台、家戏台、排戏台等。蔚县可以称得上是“古戏楼博物馆”。
  然而,蔚县的古戏楼却多而不滥。在造型、装饰等方面又力求创新和突出个性——抑或就是因为这些特点,它们沐风栉雨,穿越了历史岁月依然健朗、飒爽地伫立到今天。不可思议又令人欣慰!
  是该感念天地造化?是该感念先祖神灵?还是更该感念这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戏”的本身?事实上,这和蔚县的文化传承、思想信仰、精神追求有直接关系。
  我们虽不敢说“戏”的根脉在蔚县,但我们敢肯定——蔚县早就有“戏”了。这些古城堡可以作证!这些古戏楼可以作证!
  在蔚县,在古堡、村庄里,所有的戏楼都对应着庙宇和宗祠之类的建筑。
  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蔚县的民俗民风也具有独特性。最明显的就是其别具一格的观念信仰和精神崇尚。建庙、盖戏楼便是蔚县人生活中最主要的文化追求和精神形式。敬神、祭祀、祈祷都离不开“庙”。酬神、谢佛,祭神、祭祖,年节庆典则离不开“戏楼”。这体现出他们遵循古礼、保求平安、生活实用、信仰务实的思想和情趣。所以说,蔚县村村都有庙,村村都有戏楼。目前全县有庙2000多座,戏楼200多座。比如,上苏庄这一个村就有两座戏楼、14所庙。卜北堡村有两座戏楼、28座庙。庙宇门户繁多,有真武庙、关帝庙、三官庙、龙王庙、观音阁、财神庙、文昌阁、释迦寺等几十种。不仅多,而且还繁多杂糅,他们的祭祀活动也是非常讲求实用。不论哪家神仙、哪路宗教,只要能给老百姓办事就给他一席之地,而且虔诚地信奉、企求、拜见它。有的村镇竟会出现“六神庙”、“重泰寺三教楼”之类。
  有戏楼就有庙宇,这是蔚县建造戏楼时的定律。戏楼最初是出于祭祀需要相应的表演仪式,而与庙宇同步营造建设的。后来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寺庙戏楼便由敬神的仪式表演场所演变为春祈秋报、求神还愿、年节喜庆等娱神兼以娱人的庙会演出场所。戏楼的方位为座南朝北,庙宇的方位为座北朝南,庙宇大殿与戏楼台口刚好对正——这在现存的古庙、戏楼中几乎无一例外。
  戏楼是要唱戏的。
  戏,首先是要唱给“神”的。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在各个时令中,戏楼都会以各种名目演出一台台“大戏”。比如,初一,正月十五,清明节,四月求雨,七月河神,各类庙会等。要给神仙看戏听戏,让神仙开心高兴。祈求神仙保佑众生,聚财得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几乎是全人类的美好愿望啊。平时,要绝对保证庙宇的尊贵、森严与庄重。而在唱戏时,则可以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这就是最特殊的“敬语”吧。
  戏,是唱给神的,但也是唱给人的。在所有的节日里,特别是农闲季节,戏楼总有固定的演出——是演给普通老百姓的,而演出者就是村镇的戏班子。那才是戏曲演出的黄金季——蔚县700多个村子里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戏班——因地制宜,自娱自乐!由此可见,千百年来,戏楼不仅是村民眼中的文化中心,还是村里信仰理念、道德修养、礼仪情操、精神思想传播、教化、宣导、普及的重要场所和发祥地。
  所以说,蔚县的古戏楼能不保存得这么完好吗?
  今年夏天,我跟随省文物局的人员走访了古老的蔚州城,并且近距离地观看、分辨了蔚县各式各样的古戏楼。其中有两座戏楼特别独特,在这里介绍给朋友们。
  在蔚县籍散文家安海先生的引导、陪同下,我们参观了宋家庄的穿心戏楼——它的名气确实很大。1996年,人民日报曾对这座戏楼作过专门报道,从而使这一珍贵的古文化遗存声声名鹊起,誉满海外。随后,各级各种影像、传媒也对它有过持续的褒扬。2008年10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和许多文化建筑研究者一样,我也是因为“闻听”已久而更加向往。
  宋家庄就在蔚县县城南不远处。
  一走进宋家庄,就有一种特殊的气息扑面而来:古朴,凝重而祥和,但不是那种气势夺人,而是很通俗的自在、安恬。借着七月的阳光举目四望,你会惊讶,这里几乎大部分为明、清时代的民居。秀巧的四合院、别致的连环院,简练的砖木结构,一色的青砖灰瓦,玲珑的起脊安兽,精美的木雕砖刻,明丽的油饰彩绘……依稀仿佛间,就浮现出当年的殷实富足、光华年景。而最令人欣慰的是,在大部分房舍里现在仍有人家乐业安居。
  在正对着堡门和戏楼的那条南北街的尽头,有一幢不大起眼的土墙灰瓦的建筑,像个简易的棚子,也像缺了正墙的破旧小庙——低矮、简陋而无声无息。走近一看,原来有一眼古井。那略显凹陷的井台却是用残断的石碑横铺的,虽然碑的正面字迹模糊,但碑的石质却很是地道。尽管井水干枯了,不过几个村人依然在不远处围坐纳凉,仿佛是在看守这神圣而珍贵的水源——任时光飞逝,井永远是村庄的核心地点……其实,站在这古井边,那有名的戏楼便遥遥可见了。
  穿心戏楼就坐落在宋家庄南堡门北侧的一条东西大街上,恬静、素淡而寂寥,甚至有低眉信手的神态。难道说岁月的久长和锣鼓的密集让她感到无奈而疲惫了吗?不,不会的!我深信,她的内心应该是饱满的、富足的、笃定的!否则,她的面目与周身怎么会散发出泰然和从容!?
  只见戏台的中央果然留有一条南北向的空心通道——开朗而俨然,宛若一个存在,不可争辩。好心的安海先生一边不厌其烦地回答我们的提问,一边跑前跑后又亲自上台,用双手比划着介绍这条“穿心通道”——宽约2.20米,平时通车行人,唱戏时,通道上加盖木板,前后再置木闸板,即可封闭,形成整场舞的台了。偌大的戏台上尽可文唱武打、出将入相、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这种巧妙的构造使得整座建筑格外别致、灵秀而独特,令人拍案叫绝。聪明的戏楼!智慧的蔚县!仅此一点,她就足以从容面对岁月,泰然处置生活了……
  据说,这座穿心戏楼属明代建筑。从建造专业上分析也十分典型:卷棚、硬山勾连搭式,硬山作后台,卷棚为前台。面宽3间,进深也3间。前4架梁,后3架,中柱分心,通体用4柱。前后台以木隔扇分开,木隔扇走马板残存着楷书字迹——居然有清人金农之笔意。安海先生告诉我们,戏楼明间上原来悬着一块极其珍贵的木匾,那是清末贡生冯国华的题字:“观其声”——今天虽不得见,但有心人是定能会意的。戏楼前后台口共有4根檐柱,柱下为古镜式青石柱础。兰额、普板枋枋心浮雕泥塑5条金龙,大有腾飞共舞之势。而普板枋四周为卷草雀替,抹斜卷草,下垫小斗栱,小斗两侧出三雾云。下层檩垫枋明间绘着“碾玉装”,次间枋心绘了“戏剧人物”,枋心两侧绘的是“梅、兰、竹、菊”,前椽檐椽头浮贴彩绘狮子头。戏楼后台面南檐下的走马板上有木雕匾额——“屡庆年丰”4个行楷大字赫然醒目,橑檐檩、垫、枋枋心依然有贴泥塑的4条金龙——如此精雕细刻又面面俱到,可见用心良苦的设计与营造了。
  在过往的岁月里,这鹤立鸡群的穿心戏楼给历史留下了多少美妙的记忆啊!每年的3月3日注定要酬谢真武大帝——唱戏3天——这对于一个质朴的村庄来说,想必是歌舞升平热闹非凡。
  在蔚县,与这座穿心戏楼几乎齐名的是另一座古戏楼——代王城的三面观戏楼。顾名思义,也就是它有三个台口分别对着三个方向。据史料记载:这座戏楼建于清朝年间,座西面东。造型为卷棚歇山式,檐柱12根,在装饰方面也曾是雕梁画栋,油漆彩绘。当然,它最大的特点是三面戏台——对着三座庙宇。每逢旧历9月17日以东为主向演戏,酬谢财神;6月13日以北为主向酬谢龙王爷,7月13日则以南为主向酬谢灶王爷。真是“一石三鸟”,一台兼顾了三神——这充满智慧的创意和行为真叫“绝妙”啊。然而,时至今日,这座独具匠心的戏楼却有点“灰头土脸”了,仿佛一位昔日美人,铅华褪尽剩下的就只有瘦骨嶙峋和沧桑伤痛了……
  善良的人们,呵护她吧,用真诚,用热情,用周到,呵护她的躯体与灵魂!
  也是在2008年10月,这座戏楼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因为各种客观因素,戏楼的修缮与恢复仍然举步维艰。和许多问题、困难一样,这的确叫蔚县的文物工作者们尴尬不已。在过去的三十年间,蔚县博物馆馆长李新威先生对文物调查和保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今天面对这座戏楼,他不无感慨:我们全县的古戏楼千姿百态,几乎没有雷同。即或功能相同,规模布局也不尽一致;即或形制相似,营建技艺也各有千秋。真正是“因地因势因财因力而从容谋划,依规依矩依技依料而尽情发挥”。而且,越是细微之处,越见营建者的匠心独具;越是变通之举,越见营建者的睿智聪明。我们要做到依原样完全修复哪是难上加难啊……一席话把提问者的思路带到了两难的境地……
  在参观的回程,我们刚好路过上苏庄——就是那个至今还延续着“拜灯山”习俗的村庄。于是,怀着拜谒似的崇敬与虔诚,我们悄然步入了这个不大的古堡。
  与其他古堡的形制不同,上苏庄的东南面是山,古堡就紧紧依在山下,而且古堡设有北门——一定是为了泄洪放水。那拜灯山仪式的灯山楼就建在南堡墙上,正对着北边的三义庙。这个庙里敬的是水神——可以推断,一火一水,相生相克,迎福驱邪——追求平衡与和谐。由此可以感受到蔚县人的聪明才智和浪漫理想……
  而古堡的戏楼就建在北堡门门外,正对着三元庙。按习俗,村人民众拜完灯山就来乐乐呵呵地看戏了……在漆黑无边的夜晚,舞台上那明艳的世界会给他们无尽的慰藉与欢乐……许多年之后的一个上午,一个寂静而明亮的上午,我们却只看到了几株松树卓然于戏楼左右,那修复过的戏楼恬静安然,仿若置身世外。若不是零星的狗吠隐约传来,倒让人生出些许远古的味道……
  绕道村边,我们发现了一个宽大的“现代”剧场——一座形同影剧院的水泥建筑,应该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产物。横檐上有“剧场”字样——笨拙简单,是水泥刻出的——与古戏楼的匾额形成强烈的对比。可以想见,这里一定上演过“样板戏”或其他现代戏,甚至气氛严酷的批斗大会……
  历史往往用极其简单的方式把真切镶嵌在建筑之中,而作为后人需要用心去阅读、思考!不是吗?在这个古堡中,在这个小村里,戏楼的样式曾经被改变过,但戏的演出氛围和观看热情永远都不会被改变!
  再走几步,我们又发现了一架古色古香的牌坊,还未来得及到近前表达惊喜,便看出原来是影视道具——拍过电影或电视——毋庸置疑,就是这古老的地方滋生出最现代的娱乐题材和方式以眩人耳目!
  “蔚县啊,真是个好地方!”同行的友人们一致赞叹……我的耳畔忽然就响起那首童谣——稚嫩甜美,清脆率真;忽隐忽现,断断续续——抑或是冥冥中的烙印,抑或是渺渺中的天籁,抑或是凿凿中蔚县的心声——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接闺女,叫女婿,娃娃你也跟着去……  

  韩仰熙写于渡鹤斋
  2012年7月——8月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11-24 20:01 , Processed in 0.171825 second(s), 18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