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5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部为太白立传的好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08:2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了《仰望太白山》 ,我对太白山的姿态、禀赋、底蕴和精神,充满无穷的想象。 ”我身边的一位天津专家感慨。当解读《仰望太白山》成为一次赏心悦目的前奏,再现场解读这座苍茫秦岭山系的主峰,必然会“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印象” 。
  在我看来,王若冰笔下的《仰望太白山》 ,绝不是对太白山表征的简单摄录和白描,而是在人文精神的引领和支撑下,首次实现了对太白山全方位、立体性的具象描绘、理性梳理和诗意畅想。 《仰望太白山》分《山上山下》 《万物们》和《人神之间》 3章近30节,每个章节既独立成篇,又一脉相承;既有旁征博引,又有图片印证,特别是在文献、方志、野史、掌故、传说、风俗的文化分析中,作者更是让思想飞翔,让理念冲浪,让审美提升,把一位中国西部知识分子的个体感悟和理解,在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交汇点上,开辟了新颖的、陌生的、充满活力的人文视点。当神秘的面纱轻轻掀开,我们面对《从高处看下去》 《鳌山魔界》 《金丝猴的邻居》 《古老的药香》 《佛道儒相融》这样的解构,不仅是一次心旷神怡的览胜,亦像一次沉静理性的观史;面对《积雪反光》 《大冰期秘密》 《如果一只大熊猫出现在文公庙》 《每一棵花草都有灵魂》 《所有的祈祷都是为了一滴水》这样的判断,我们不仅是在充满好奇地觅踪,亦像一次美不胜收的拾遗;面对《古道背影》 《垒在山脊上的石头》 《太白山上无闲草》 《神与仙》这样的诠释,我们不仅像是在津津有味地观赏一次鉴宝,亦像一次天眼洞开般的释疑和揭秘。丰饶与集中,使《仰望太白山》锦上添花;精凿与别致,使《仰望太白山》玲珑剔透。 《仰望太白山》分明就是一个微缩景观,一部事关太白山的档案、《辞海》或百科全书,让我们对太白山的体貌、容颜以及文化背景下的精神风姿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王若冰,俨然一位出色的文化导游。
  《仰望太白山》分明是一架廊桥,读者在这头,太白山在那头。走出《仰望太白山》 ,走入太白山,那种蝴蝶一样扇动翅膀的追溯与探幽,会让人不时前瞻,不时回首,处处留心留神,抬望眼,望眼欲穿,望断南飞雁。
  以诗集《巨大的冬天》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的王若冰,面对同样巨大的太白山,他避开了诗人的惯常思维和感性泥淖,把作为秦岭文化学者和文艺理论家的优势发挥得酣畅淋漓。这使他对历史、地理、社会、文化、民风的理解,纵切横割,游刃有余,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哲思和睿智。他的长篇文化散文《走进大秦岭》 《寻找大秦帝国》好评如潮, 《渭河传》被《中国作家》杂志隆重推出。2010年,由他担纲主要撰稿人的8集专题片《大秦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我恰在北京参加一个中国农村题材创作座谈会。与会人员的话题一转,就转到了秦文化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再拐,就拐到了王若冰。
  中华民族父亲山——秦岭。王若冰首次对秦岭山系的文化命名越来越被文史界和大众所接受,其史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已经构成一个绕不过的事件。与历史上许多面对太白山发出千年一叹的诗人、赋家、歌者一样,王若冰理所当然成为太白山文化中不可取舍的一个符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11-23 02:02 , Processed in 0.139450 second(s), 18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