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2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雍正篡位“野史五说”破绽百出 改诏说法不成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21:4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雍正是弑父篡位还是合法继位?
  几百年来,史学家遍查经史,不断找寻雍正继位的破绽,怎奈多数论据臆想成分多,甚至自相矛盾互为抵触。与之相对的是,认同雍正合法继位一派却能言之有据、自圆其说。
  雍正篡位“野史五说”破绽百出
  野史中关于雍正篡位的说法,归纳起来有五种。
  一是“雍正改诏说”。康熙皇帝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的,谁知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诏说”。康熙病重时,发了一道谕旨,叫远在西宁的十四子允禵紧急回京,传位给他,可是隆科多却把遗诏捏在手里没有发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驾崩后,隆科多假传圣旨立了四子胤禛。
  三是“隆科多改诏说”的另一版本。康熙刚咽气,隆科多赶紧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里的传位密诏,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
  四是“年羹尧改诏说”。年羹尧是当年的川陕总督,传说雍正的母亲曾与他私通,入宫八个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
  五是“雍正投毒说”。康熙在畅春园病重时,皇四子胤禛进了一碗人参汤,康熙喝了就撒手归天了。
  这五种说法基本为杜撰,其真实性与否早已被史学家和档案学者彻底否定了。
  首先,改诏之说根本不成立。清代的用语规范,档案中凡写到皇子时,都要写成“皇某子”,而不能写成“某皇子”。如果雍正仅将“十”字改成“于”字,岂不是将“传位皇十四子”改成“传位皇于四子”了吗?这完全不符诏书的行文规则,满汉臣工一眼便知,怎能蒙混过关?另外,清代人写“于”字是用繁体的“於”,而不是现在简体字的“于”字,所以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一说,完全是凭主观的臆断编造出来的。
  还有一种民间说法,称雍正在自己的名字“胤禛”与皇十四子“胤禵”的名字里动了手脚。胤禵以前曾经叫过“胤祯”,与雍正的名字不仅谐音且字形相同,胤禛若在诏书里玩把偷梁换柱的游戏,神不知鬼不觉,想必没人会发现,但这种说法更不靠谱。
  皇十四子的名字,在康熙三十六年所修的《宗室玉牒》写作“胤禵”,他在抚远大将军任上亦用“胤祯”一名,雍亲王受封后,为避免读音重复,“胤祯”之名又改回到“胤禵”,故其名始曰胤禵,更名胤祯,复名胤禵,雍正即 便篡改诏书,也没必要用皇十四子过去的旧名,那样做,岂不是画蛇添足?再者,“祯”与“禛”二字固然字形相近,但就算把“祯”改成“禛”字,即便改得巧妙,也不能不显痕迹,精明的雍正怎会出此下策?
  至于说隆科多改诏一说,也实属子虚乌有。康熙若真降旨召胤禵回京继位,按程序应由内阁承办纂写诏书,诏书的传递由兵部所管的驿站负责发送,隆科多既非内阁大学士,又不是兵部主管,作为一个步军统领就能大权独揽一手遮天?凭他一个小小的隆科多就能阻止康熙召回胤禵?换个角度考虑,就算康熙想传位给皇十四子胤禵,但胤禵此时正在千里之外带兵,从下达诏书到他抵达京城,至少需要二十几天的时间,在诸皇子争位激烈、形势一日数变的微妙关口,二十几天的时间里国无帝君,岂不天下大乱?以康熙的英明睿智,断不会如此草率行事。
  隆科多从“正大光明”匾后偷取诏书私自修改之说,是完全不懂历史常识的偏见。将传位密旨放在“正大光明”匾后的制度,是从雍正朝才开始的,康熙时代根本没有实行这一制度。
  至于“年羹尧改诏说”,就更为荒诞不经。该说法称雍正帝是年羹尧的私生子,但历史中的雍正皇帝比年羹尧还大,雍正怎么可能成为年羹尧的私生子呢?“雍正投毒说”也令人怀疑。《大义觉迷录》中记载了当时社会一个流言: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新皇帝胤禛)进一碗人参汤,不知如何,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那时,大清皇室确有喝人参汤补身的习惯,但康熙本人尤其在他晚年却不喝人参汤。康熙五十一年,苏州织造李煦奏报江宁织造曹寅病重代请皇帝赐药,康熙在回复的折子上批道:”南方庸医,每每用补剂,而伤人者不计其数,须要小心。曹寅原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的!"
  《康熙朝起居注》中记载,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又说:“南人最好服药服参,北人于参不合,朕从前不轻用药,恐与病不投,无益有损。”康熙对人参入药如此抵制,他怎么可能饮参汤呢?而且,由于皇子为争夺储君之位彼此暗算手段频出,康熙防人暗算时刻警惕,谋害他谈何容易?从目前留下的史料看,康熙是久病缠身,患了重感冒,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之高龄体虚,引起并发症,才导致死亡的,基本算是寿终正寝,雍正投毒谋害说恐为无稽之谈。
  康熙看中了雍正的儿子弘历
  按这一脉络,雍正当为受命继位。既然康熙有心将皇位传给他,此前总该有一些征兆,那么,是否存在康熙有意传位胤禛的迹象呢?答案是肯定的。
  康熙晚年,对胤禛的差遣明显增多,特别是在祭祀上。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四时享太庙,都是大祀。大祀除皇帝亲行外,即为天子指定的亲信王公。每逢大祀,康熙必亲力亲为,轻易不让人代替。到了晚年身体不好,实在不能成行,才派人代祭。胤禛屡次受命主持大祀,表明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已经有了与其他皇子分庭抗礼的资本与社会声望。
  康熙死后一个月,朝鲜迎接清朝告讣使的官员金演就听译员讲,康熙病重时“召阁老马齐言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 ’”
  康熙对胤禛最大的顾虑是他年纪较大,已近四十,较之胤禵等皇子没有年龄优势。但这个问题并非不可解决,因为康熙看中了雍正的儿子弘历,康熙若想让弘历将来继承大统,就必须立胤禛为帝,这样弘历将来才能名正言顺地子承父业。
  康熙晚年确实宠爱弘历,常令其陪伴左右,因爱孙而增加对胤禛的好感,选他为嗣君,并非没有可能。乾隆继位后曾回忆说,康熙曾召见他的母亲,夸他母亲有福相,当时就有一种预感,“即今仰窥皇祖(康熙)恩意,似已知予异日可以付托。 ”
  乾隆前期文人肖奭(shi)笔述,康熙病危之时,“以所带念珠授雍亲王”。朝鲜人对此事的记录比较详细,朝鲜官员金演听译员讲,康熙病剧,“解脱其头项所带念珠与胤禛,曰:‘此乃顺治皇帝临终时赠朕之物,今我赠尔,有意存焉,尔其知之。 ’”
  《雍正朝起居注》记叙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胤禛生母仁寿皇太后的话:“钦命予子缵(zuan继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 ”这就是说,连望儿成龙的胤禛生母都没想到,胤禛能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竟后来居上!“起居注”比“实录”成书要早,可靠性更大些,这说明,胤禛继位是有一定真实性的。
  康熙弥留之日,《清圣祖实录》中记载胤禛奉召至畅春园,三次见父皇,康熙告诉他自己病势转重。这时,胤禛负有祭天重任,正处斋戒期间,如果康熙不特意召唤他,他是不能离开斋所的。否则,他擅自到畅春园,就违背了皇帝的旨意,会被谴责并处罚的。康熙之所以病重期间屡屡传召胤禛,必有特殊使命,绝非父子间的寻常召见。胤禛自己也说,自己于十三日晋谒乃翁,还作了交谈。
  不过,有人就此提出质疑,既然康熙有意传位给胤禛,为何不当面宣布立他为储君,何劳隆科多代传?其实,若了解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历史,就能了解康熙鉴于皇子纷争,从而多年不立太子,不给任何皇子暗示的苦衷。直到自己生命垂危时刻,也绝不面封胤禛,仅由隆科多代为转达,待他死后再行宣布。隆科多自己也深知,承担这样重大使命,将来必为新皇帝猜忌,早晚遭受杀身之祸。但既然康熙命他转达,皇命在上不可不从。后来雍正登基后翻脸治隆科多之罪,其中一条是说隆科多曾讲“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白帝城的典故产于三国时期,是指蜀汉皇帝刘备为关羽复仇却被东吴名将陆逊火烧连营溃败到白帝城,病危急召丞相诸葛亮觐见,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旧事。隆科多出此言,意味着他当初的确是受康熙之命辅佐胤禛的。
  胤禛继位是时势的选择
  从大势上看,康熙最终选择胤禛为大清之主,是时势的选择。康熙皇帝开创了康乾盛世,但是他晚年为政过宽,厌倦朝政,以致朝堂言路闭塞,朝纲松弛,国库空虚,特别是他两次废立太子,造成九王夺嫡,削弱了国之根本。他的继位者需有铁腕手段,才能收拾残局,而胤禛具备这样的品格。实践证明,胤禛的能力的确在众皇子之上,他继位后施行的一系列改革,证明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是一位“心怀天下”的杰出政治家。康熙将大清江山交给他,绝对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另外,封建王朝立储君,一般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雍正位居第四,在康熙的前三个儿子已经在皇位争夺中被淘汰出局的情况下,雍正比他的同母弟皇十四子胤禵占有优势。胤禛比胤禵年长十岁,无疑更加老辣,政治斗争经验更丰富,人生阅历更深厚。雍正的生母是乌雅氏,正黄旗出身,在宫中地位尊贵。雍正的养母是康熙的表妹皇贵妃佟佳氏,与八皇子胤禩的母亲出身辛者库罪籍、汉人之女的身份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因此,雍正继位具备了天时地利,加上他善于揣摩父皇的心意,耐心隐藏夺位的真实想法,韬光养晦,没有像胤禩那样锋芒毕露,明目张胆结交朝臣,将自己装扮成为富贵闲人,自号园明居士,暗中控制了两个至关重要的人—隆科多与年羹尧,终于在二十多年的夺嫡大战中获胜。
  不过,即便如此,从种种迹象分析,英明的康熙皇帝为以防万一,还是做了两手准备,他是将皇四子胤禛与皇十四子胤禵放在一起考察的。他把一位皇子留在自己身边,将一位皇子派到军队里锻炼,这样即便出现闪失,也提前预留后手。如果不是自己突然病危,这种考察还将继续下去。甚至有人猜测,康熙打算效仿朱元璋传位给孙子建文帝的先例,将自己的皇位传给废太子胤礽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弘皙。毕竟康熙对亡妻赫里舍氏感情很深,赫里舍氏所生太子胤礽两度废立,虽然不再启用,终究难斩父子情缘,皇位不传儿子传孙子,也是一种交代。后来,乾隆继位后,贵为亲王的胤礽之子弘皙因生反心被乾隆镇压,其恩怨根源难说不与康熙朝的储君疑案有关。
  历史的真相很可能是这样的:康熙的确委托隆科多口授传位遗诏,因病危,没想到自己死得这么快,以致满文本传位诏书语焉不详,而汉文本遗诏根本就没来得及写。胤禛情急之下只能和隆科多合谋代写,并借机软禁各皇子以控制局势。
  至于雍正谋害父皇阴谋篡位之说是怎么炮制出笼的,不应该忽视这样一个事实。雍正继位,挫灭了另外几个有夺位之心的皇子的梦想,继位后,又采用铁腕得罪了无数的皇亲国戚,使其后世子孙对雍正恨之入骨(前文提到的金恒源就是雍正的主要竞争对手皇十四子胤禵的后人)。这些人到处说他的坏话、散布于他不利的流言,后世以讹传讹,将雍正的形象越描越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11-27 05:02 , Processed in 0.113391 second(s), 15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