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32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断裂与转型对当代书法的影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3 08:2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代书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书法曾经依托的整体文化氛围和资源的分解与断层,这使书法在走向独立的艺术形态的过程中出现了精神内涵苍白化、书家文化修养缺失、作品形式大于内容、审美与批评的价值相对化等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形式大于内容,手段代替目的
  书法在摆脱传统文化的限定而不断走向独立、自由的同时,书法的艺术性内涵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稀薄。作为古典形态的书法,其艺术性体现在综合的文化基础和构造中,书法的形式只是手段,人们在点画、结体、章法中玩赏着气韵、神采、节奏和心性品质。通过书法,我们可以走进一个更大、更广阔而深远的历史舞台和精神世界。在当代书法中,点画、线条、色彩、构成等越来越有新意和创造性,但这些形式似乎也正在变成目的本身,形式之外还是形式,审美失去了深度、厚度,变成了短暂性刺激。
  (二)随着传统精英文化的解体,书法向非文人化、职业化、大众化发展,书家的整体文化素质下滑。
  当代书法家的主体意识得到张扬,艺术家身份得到承认,创作、品评、展示书法不再是传统文人的雅玩和专利,书法已然成为群众广泛参与、消遣和消费的对象。传统文化结构的解体,使得书法在大众化、职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失去了其文人性、精英性品质。书法家一旦失去文人的身份,书法一旦失去了与金石学、文字学、古典文学、中国画等相濡以沫的文化互渗,书法家靠单纯的“主体意识”和“造型能力”是否足以支撑其“艺术家”的称号?书法界的“去文人化”倾向是极其危险的,书法本来就是文人风采的一种自然流露和必要装饰,书法家不把自己变成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大谈书法最重要的只有“技巧”,在给自己“减负”的同时,书法的魅力将所剩无几。现代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在强调艺术自律的过程中,走向了一个误区,过度强调艺术的学科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结果是除了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分离外,依然未能摆脱科学、商业和政治的干预,甚至因为缺乏文化信仰和价值的呵护,反倒加剧了向金钱和权力投怀送抱的趋势。
  (三)审美趣味、批评尺度的多元化与相对化矛盾日趋凸显
  当代书法取法和批评观念的多元化,给艺术创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和自由度,给书坛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面貌和风气。但是多元化不代表标准和尺度的丧失,当多元到“怎么搞都行”,标准过于宽泛和相对化时,我们有可能失去基本的价值判断,书法家不仅无法确立自己的身份,书法作为艺术或审美文化重要载体的功能也将丧失。书法家称号如同没有门槛的野鸡大学的“滥文凭”,书法家协会将变成权力、商业和利益的交换场所,书法大赛和展览不过是皇帝们展示新衣的舞台,童话中的人们是迫于威权而“不敢”说出真相,而我们现在是“不能”说出真相,因为我们的眼睛已经失明,缺乏判断真假美丑的能力。“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文化修养与书法创作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关系,这在古人那里是不证自明的常识。但在当下,却是一个大家都不得不面对的迫切的问题。书读得多字不一定写得好,所以大学问家不必是大书家。但今天许多人之所以不读书就成了“书法家”,是因为我们给这些文化骗子提供了一个太自由的“体制”,读书跟入会、参展、获奖、市场乃至加冕“大师”毫无关系。
  (四)书法的流行化与复制化,缺乏文化个性与艺术深度
  当代书法在视觉效果、空间构成、笔法解放、材料试验和观念介入等方面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性。但不可否认,书法在从案头走向壁上(明代),再从书斋走向展厅(20世纪),从传统的“阅读效果”走向当代的“展示效果”、“传播效果”的过程中,视觉刺激正在全面代替心灵感悟,文化个性与艺术深度越来越匮乏。
  这是当今世界文化的一个共同趋势,不仅仅是书法。网络、电视、手机、报纸等媒介的全面扩张,带来时空的高度压缩和世界的一体化趋势,人类进入前所未有的相互模仿、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时代,流行不再是地域性的、时段性的,而是全球性的、持续性的。体现在书法上,由于印刷术和信息技术、网络的高度发展,我们可以同时将数百、数千不同时代、地域、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社会阶层甚至国籍的人的作品聚集在一起,陈列在同一个空间(现实的展厅、书籍画册或虚拟的网上空间),这是古人无法想象的事情。这种打破时空的艺术聚会无疑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对于书法取法和学习来说,今人比史上任何时代的人都有优势,甚至收藏丰厚的古代帝王也不可能有今人的视野。但是,这种“表象化”的浏览和距离感的消失,使得今天的人们对历史和经典不再充满敬畏,而且更容易相互影响,产生“流行书风”。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种悖论现象,一方面是流行书风带来的“机械复制”——千人一面、相互抄袭;另一方面是为了摆脱与他人的相似或雷同而不断地追新逐异,“个性”和“创新”成为艺术的最高标准,结果是追新逐异这种行为本身成为最流行的同一化趋势。尤其是当这种行为一旦与参展获奖、加入协会、市场定价、媒体关注等现实利益相结合,炫耀技法、追求视觉刺激、拼贴形式等就会无所不用其极,书法与“技术创新”、行为艺术不断靠近,人们的想象力、创造性和审美趣味被引向歧途。当书家必须以“个性”来取悦时代与观众,以“个性”来与他人区分时,个性反倒不可能真正实现,因为个性的基础是对“自我”的坚持和对“高度”的不懈追求。
  电子传媒技术的另一巨大影响体现在审美层面上,就是外在的声、光、影的刺激取代了内在心灵的阅读和交流,我们已经很难平心静气或充满激情地全身心投入到对一件作品的深度阅读之中。是世界的快节奏生活在逼促我们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还是我们本来缺乏捕捉永恒世界的定力?难道今天书法创作者的苦心孤诣、反复锤炼仅仅就是为了抓住评委和观众那匆匆忙忙的惊鸿一瞥?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流传到今天就是为了那刹那的瞬间刺激?心手、形神分离,视觉的快感与心灵的激荡不成正比,这样的书法也只能如同电子屏幕中一晃而过的声光流影,那么陌生,那么匆忙,缺乏任何深度和密度!
  (五)中国书法的“西化”倾向,将加剧其与民族文化之间的断裂
  书法是华夏民族的文化载体和记忆形式,通过书法可以了解、研究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心灵世界和民族性格。在中国古代大量的书迹和关于书法创作的技巧、心理活动、感觉思维等记录材料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各个时代的书写形式和习惯,更能深入理解古人的内心世界和审美追求,书法是其他文明体所缺乏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化石。但是,在中国书法现代转型过程中不断有“去汉字化”、“去中国化”,追求符号化、抽象化的倾向和创作风气,书法的形式和审美标准不断“西化”。面对这种趋势,我们必须坚持书法的文人性、汉字根本、心画本体和古典文化依托,不能把这些因素视为阻碍书法自由发展和艺术家自由创造的因素,相反,它们是书法之所以为书法的底线。没有一种艺术不是戴着镣铐的舞蹈,更何况这些因素根本就不是“镣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11-26 01:05 , Processed in 0.143331 second(s), 19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