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63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8 14:4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爱青花。它的颜色,既流淌着民间的草根风趣,又充盈着淡雅的文人气息。灰青、浅青、青蓝、黛青、青白、青花釉里红。古人把幽静、透明、素雅的青料,用刚柔相济的毛笔线,描在白净的瓷胎上,罩上一层薄薄的釉料,经淬火的定格,沉淀千年不灭的美,又经岁月的淘洗,蕴涵温润如玉的光泽。工匠们写上“有美于斯”、“玩玉”、“清雅”之类的款语,扼要的点睛之笔,简洁得让人心醉。
    民以食为天,吃饭离不开碗。记得小时候大人藏着一只白瓷碗,上面刻着我的小名,外有“长命富贵”四个描金字,到了大年夜才拿出来一用。吃过年夜饭,大人又把它小心地收起,那碗背上的楷书,是手写的,很有味道。朋友收到一对老碗,碗背上也写着“食和以德”四个隶书,因为有画有字,朋友买了下来。现在的瓷碗上的字和画,都改用了贴花的工艺,少了工匠们的手泽,感觉差了那么一大截子。好几次去赴古稀老人的寿宴,得到了长寿碗的回赠,虽说古风犹存,但从收藏和鉴赏的意义上来看,就没有多大意思了。
    明清民间碎碗,俗称“碗碴子”,从收藏角度来看值不了几个钱,但就画意和书写的文字而言,还是“有美于斯”的。这毕竟是前人的手迹啊!它们寓意美好,饶有情趣,风格多样,不失为研究民间艺术的第一手资料。画《开国大典》的董希文教授,曾告诫学生们,中华大地无处不是宝贝,平时要留意脚底下,带有画意的瓷片,俯拾即是,不过现在是越发地稀罕了。林风眠、张仃等人也珍视这些民间玩意儿,从中获得了创作灵感。笔者曾在某一工地捡到不少画意精美的瓷片,并从藏友处得到一些,从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如《湖山垂钓图碗心》,工笔细路子,画平远山水,左下角为一丛错落有致的芦苇,右下角为一小船下的钓翁,上部为一抹远山,中间空处为湖。线条细腻流畅,釉色匀称而有变化;胎质晶莹白净,坚硬如玉。细观其“双勾兰草”,线条虽显稚拙生硬,但也清奇可玩。其画法为两旁之叶丛基本对称,中间较多女字交叉,线条顿挫,变化丰富,可以看出作者在有意求得平面上立体的效果。我收集的《婴球图》碗碴不少,或详或简,可以看出早中晚期的变化。有一片碗心较为完整,画面为两个童儿在对踢戏耍,造型十分生动。明清时期山水画盛行,其中《溪山行旅》较多。山水之间有一读书人策杖而立,作低头曲背沉思状,写尽荒寂萧条的况味;另一片则是粗犷的,线条简洁,抑扬顿挫,笔力雄健,极具北派山水的特征。我惊嗟于古人概括传神的笔墨造型写意能力。
    也许在专门收藏官窑的富贵人眼中,这些残片碎器不屑一顾,但在我等草芥小民心中,却如获至宝,得把玩之乐。不是吗?这些在美术典籍里查不到名头的民间画工,在审美的领域,理应有他们的一席之地,甚至值得大书特书。有人研究说,“八大”画的鱼、鸟,其造型可在同时期的青花画意中找到影子,而且有人喜爱落“八大山人”的款,这当然不是他本人的手笔,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是“八大”画风给了民间青花工匠们以启发,就是民间的画意给了“八大”创作的灵感。文人画和民间画的分野并不是那么地泾渭分明。
    青花瓷片上的字款,同样表现得天放率真,和汉代的简书、章草有些相类,不失为学习书法篆刻的上佳参考。古人为了节省时间,省简去字的部份器官,如嘉字少上面或下面部分,乾字辟掉一半等。若是单看,这些字还真难辨,放在一起,便不难辨识了。有些楷字笔画特别夸张,艺术的意味十分浓厚,和北魏墓志上的字,有着气息上的对等。其装饰性是很强的。
    中国人对碗有着特殊的感情,把“万福攸同”、“玉洁冰清”等吉语写在了碗上,画也都有寓意。每逢人生喜庆大事,都寓于一碗,如结婚用喜碗喜盅,陪嫁用凤碗,祝寿用寿字碗等等。这种风气由来已久,从大量出土的明清青花瓷片上可见一斑。如今看见老的青花瓷碗,就想起了过去的婚俗寿宴,想起了过年,想起了浓浓的亲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张垣文苑----张家口人的网上家园 ( 冀ICP备13002250号-3 )

GMT+8, 2024-11-28 12:08 , Processed in 0.119243 second(s), 15 queries .

联系电话:13400461018; QQ:824344191, 2092558354

© 2012-2013 zhangjkw.com. All Rights Reserved.张家口红枫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