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文苑

标题: 人情风俗不是腐败的“遮羞布” [打印本页]

作者: 早行之客    时间: 2014-10-12 16:53
标题: 人情风俗不是腐败的“遮羞布”
  据新华网报道,中纪委近日公布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153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件,其中涉及违规办满月酒、婚宴、生日宴等看似风俗的“人情往来”在所有案件中占比近三成。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乔迁新居成了给领导送“红包”的机会。
  打着人情风俗旗号的违规违纪案件之所以大行其道,与我国“人情社会”的传统密不可分。公职人员一不留神,就可能陷入“中国式人情”的漩涡而不自知:一来,逢年过节礼尚往来,本就是传统习俗,收点礼物、送点人情貌似并不过分;二来在婚丧嫁娶等场合,无论是送上礼品还是“红包”,大多不会要求立即“关照”,官员甚至可以自称“不是我想收,是人家坚持送”。
  怀着这些想法,意思意思多了,表示表示惯了,情与法的边界也就渐渐模糊了,直到苍蝇养成老虎才知后悔。比如因贪污判死的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曾辩解:“逢年过节,总会有人来表示一下心意,这些都是礼尚往来,怎么能认定是受贿呢?”安徽长丰县国土局原副局长袁智林涉嫌受贿,却坚持认为有些收钱属于“正常人情往来”。还有重庆市城口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于少东操办儿子婚礼,借机敛财达200多万元。种种案例都说明,人情风俗俨然成为了一些官员腐败的“遮羞布”。
  我国本是礼仪之邦,逢年过节互致问候、走亲访友本无不妥,婚丧嫁娶登门拜访也属人之常情。但近年来,各种节庆、宴请却有异化趋势,所谓的“礼尚往来”中不是真诚的情谊交流,而成了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的“曲径通幽处”。公职人员的特殊身份,让这些再平常不过的场合成为“高危场所”。官员必须意识到,掌握了公权力,就必须承担随之而来的公共责任,他们的“朋友圈”不同于普通公众,争着抢着要与官员称兄道弟的,大多是奔着他们手中的权力而来。送上的是红包礼品,索要的是批条子、开后门、走关系。这种畸形的人情往来,无异于埋下了腐败的定时炸弹。
  在中央重拳反腐的大背景下,明目张胆的腐败风险陡升,一些腐败行为开始寻找更为隐蔽的形式,被权力寻租绑架的人情风俗就是一例。正因为此,中纪委发布相关规定肃清官员生活作风,紧盯假日节庆等重要节点。如中秋节即将到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公款送月饼等“四风”问题举报窗。在地方,四川蒲江规定婚丧喜庆中礼金限额,广东廉江还限制红白喜事的宴席数量……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规定,不是限制公职人员自由的“紧箍咒”,而是保持干部队伍良好作风的“护身符”。
  要将腐败的人情风俗遮羞布掀掉,首先应引入多方面的监督,完善预警制度。一方面要在重要节庆、事件前给各级官员打好预防针,一方面还要鼓励群众举报、舆论监督。近日,广东省便统一公布各巡视组举报电话,以收集举报线索。同时,也可运用一些新手段做好预警。比如此前佛山就率先上线党员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信息管理系统,党员干部本人和直系家属的婚庆、生日等事宜进行宴请都必须提前申报日期、地点、预计开支、邀请范围等。若申报内容超出预警范围,系统将自动发送预警信息便于纪检监察机关监督。其次,社会风气、官场风气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打掉人情腐败更应在平时多下功夫。除了进行下游围堵,更要注重上游防范,从根本上对公权力进行有效的约束。只有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让公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才能根治人情腐败顽疾。





欢迎光临 张垣文苑 (http://bbs.zhangj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