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文苑

标题: 父亲节快到了----祝老爸快乐! [打印本页]

作者: 塞北雪岩    时间: 2015-9-22 07:45
标题: 父亲节快到了----祝老爸快乐!
  昨日跟老哥聊天,他说明天要去北京了,问我有事没。我说没事,但得上班。我问老哥去北京干嘛,老哥告诉我说是去北京采访。我心里纳闷儿,去北京去采访什么啊?出于好奇,我调皮地逗老哥:“采访内容可告否?”可能是看了我的问话感到好笑,老哥发上来一个小地主表情图,在那里颤微微地坏笑,他告诉我去北京采访是为了他们的节目。而我却给看成了“节日”心想是什么节日呢?我呆呆地坐在电脑前猜想。猛然,我的心一下兴奋起来,我激动地噼呖啪啦快速敲击着键盘:“谢谢您啊,让我想起了这个神圣的节日,想起了我的老父亲。同时也祝您节日快乐!”当时我的快乐心情,好似又回到了前几日与老爸的一次通话中。
  前几日无事,忽然想起已有好几日没有听到母亲的声音了,于是拨打母亲家的电话。蜂鸣声断,忽然传来一声怪异的打招呼声:“hello! How are you?”那洋不洋,中不中的味儿,立时让我拿着电话呆住了,懵了会儿,我忽然回过神来:“爸爸!哈哈,我一猜就是您,就是您!”我开心地嚷起来。
  “一猜就是我啊,呵呵,看来我学得还不行啊。”老爸在那边也开怀地笑起来。
  “你要跟你妈说话是吧,哟,你妈来了,在跟我抢电话呢,快,还是你们娘俩说话吧。”我听到父亲一边与母亲打趣,一边地呵呵笑着将电话交给了母亲。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原来不是这样的。从我能记事起,便记得父亲总是一幅刚毅严肃的面孔,冷冰冰的,很少与我言笑,更别提陪我玩了,自小乖巧的我,总是很小心地观察着父亲的脸色及眼神,从不敢在父亲面前淘气,也很少靠近父亲。
  小时候,我谈不上喜欢父亲,因为记忆中他确实没给过我多少父爱的温磬。记得每当被父亲呵斥吓唬后,我总会躲在妈妈的怀里悄悄地说父亲的坏话,甚至在有些小事上恨父亲。每当此时,母亲就对我说:“其实你爸很喜欢你,你刚生下来时,你爸可娇惯你了,成天让你骑在他的身上乱折腾,记得有一回你爬在你爸胸上,将纤细的小手指伸进了你爸的鼻子里玩,然后小手一抓抽出来,顿时你爸鼻子里就冒出了鲜血,直嘀嗒。当时我一看就跟他急了,我说,哪有这样惯孩子的?你挺大个人怎么让孩子乱来啊?她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啦?而你爸当时却一点不急,对我说,没事没事,一点不疼呢。”而每当听到母亲这样为父亲讲好话,我总是很不服气,认为母亲向着他,小小的心眼儿里,甚至厌烦母亲这样说爸爸。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知不觉中,不知道何时起,我与父亲间渐渐地亲近了,闲暇时,喜欢坐在父亲身旁听他讲一些新闻轶事,听父亲海阔天空、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聊天,更喜欢听父亲给我讲一些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及做人的道理。潜移默化间,父亲在我心中渐渐变得可亲亦高大,并成了我崇拜学习的偶像。我开始在有些小事上,偏心地向着父亲。父亲与母亲吵嘴,我向着父亲,说母亲的不是;父亲对某些事的一些看法,我也总站在老爸一边,以至于让母亲嫉妒的直骂我:“没良心。”
  留在我记忆里最深的一幕,是那年我工作离开家。连降了两天的大雪使道路非常难走,虽然车站离我的家并不远,也就十分钟的路,而父亲却执意要送我。凛冽的西风中,父亲让我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前梁上横放着我的行李,单薄的身影在雪中一步一滑艰难地走着。看在眼里我心很难受,几次要下来,可父亲却坚决不同意,好似我还是个娇弱的孩子,需要他来呵护。
  时光无形促人老,岁月似水却留痕。不知何时起,爸爸与妈妈发梢上泛起了灰白的霜花。长久的离别,让年老的父母更浓了那份惜子情怀,每次相聚,他们细细端祥的眼睛里,汩汩流淌的却是久以积蓄的思念和无尽牵挂的伤。他们一日日地数着我离去的日子,每天都会念叨我在遥远的地方生活。休息或放假如果我没回去看他们,他们就会用电话来传递牵挂,若很长时间还见不到我,老爸或妈妈就跑到这个遥远的城市来看我。每当看着远道而来风尘朴朴的父母亲,我的心就会被幸福与酸楚纠缠的亦喜亦悲、百感交加。虽然现在我也不小了,可在他们面前,我却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们喜欢看我肆无忌惮地调皮、撒娇,喜欢听我很老道地在他们面前侃侃而谈,讲这讲那。我是父母的精神支柱,他们永远是我活在幸福中的温床。
  现在的父亲虽然老了,可他老人家的性格却变得开朗幽默,更加大度宽容。总在我不经意时象逗小孩子似地逗我开心,象个顽童似的活跃着我与母亲间的气氛。让我真正体味到了父亲含蓄的爱与惜恋女儿那份颗细腻的心肠。
  夜好深了,思潮翻涌的我对着屏在默默敲击这些思念的文字,夜的静谧舒展诠释着我幽幽漫扬的思亲之情。
  再有几天就是父亲节了,在父亲节来临之迹,愿我的老爸健康平安,永远拥有颗孩童般开朗快乐的心。也心祝福天下所有的父亲,节日快乐!











欢迎光临 张垣文苑 (http://bbs.zhangj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