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文苑

标题: 晏殊:宋代高考萌人的人生坦途 [打印本页]

作者: 沛馨    时间: 2015-9-2 22:46
标题: 晏殊:宋代高考萌人的人生坦途
  晏殊14岁时,被江南按抚举荐进京,以神童入试。殿试第三天,他发现,“赋”的作文题目自己在十天前温习时就写过了。对常人来说,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考前,有人想方设法带小抄,有人不惜动用大笔银两冒着被砍头的风险托关系找门子让考官们透点题,这种情况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但当馅饼悄无声息、不偏不倚地砸到晏殊头上时,他却不知道珍惜,像个小学生一样,当堂举起了手。宋真宗问:小同学,你有什么事?他如实禀报:报告老师,这道题我几天前做过了,请另出个题目吧。

  士子们的黑色七月结束了,授职后,终于能松一口气,把堆积如山的各种教科书及习题集送到废品收购站后,就开始结伴外出:有的玩山,有的游水,有的到“勾栏”寻乐,有的到“瓦肆”放松……唯独被安排在文史馆工作的晏殊还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中给兄弟讲书。后来,宋真宗挑选东宫官员,唯独挑中了晏殊。吏部不明就里,再次请示,宋真宗说晏殊闭门读书,性情谨厚,正可以到东宫做事。谁知这老兄却再一次向皇帝如实汇报了近期的思想动态,说他其实也爱青山绿水、勾栏瓦肆,也想和其他士子们一样出去乐呵乐呵,怎奈囊中羞涩……一席话,让宋真宗更加看重他了。

  此后,除短暂一段时期被贬外,晏殊一生官运亨通,基本上是两年一小调三年一大调,从普通的秘书(秘书省正字)做起,一路高歌猛进国务院当总理(宰相),还被封为临淄公。至和二年(1055年),64岁的晏殊病卒于京城,宋仁宗亲往祭奠,追赠其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并亲篆其碑曰“旧学之碑”—除皇子皇孙外,这是普通臣僚们所能得到的最高封赏。

  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他在文学上也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誉为“千古奇偶”的佳句。

  有着如此好的运气,是晏殊才高八斗鹤立鸡群,还是赶上了政治环境宽松的好时代?答案都是否定的。北宋一朝,词坛巨匠不乏其人,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柳永等哪一个的才能都不比晏殊差,但哪一个的官运都没晏殊好。其实,从屈原以来的2000多年,文人雅士清客名流哪个不常常在刀尖上舞蹈?范仲淹、欧阳修常年被排挤在庙堂之外,“处江湖之远”;苏轼被一贬再贬,因在湖州知州任上作诗讽刺新法,就被扣上“破坏改革”的高帽,被关进大狱,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如果不是宋太祖有不杀文人的国策,吃饭的家伙早搬家了;柳永连遭贬和游街的机会都没有—除担当过短暂的屯田员外郎外,即便在盐场为盐民发出呼声,也很快被贬,只能一辈子沉溺于红楼间,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在伴君如伴虎的险恶政治环境中,晏殊绝对算是一个异类。他的资本就在于他很“萌”,坦诚、率真、诚实的优秀品质,使他完全有资格被评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三好学生”,享受高考加分待遇。殿试中的“幼稚”之举,使晏殊输了高考,但却赢得政治大考,他有足够的道德资本成为那个时代的宠儿。





欢迎光临 张垣文苑 (http://bbs.zhangj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