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文苑

标题: 咏华姐与泥河湾印象 [打印本页]

作者: 殊筠    时间: 2015-8-7 07:17
标题: 咏华姐与泥河湾印象
       在我的印象里,泥河湾是陌生的,虚幻的,甚至闻所未闻。她仅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荒凉、遥远,神秘。是咏华姐的文字给了我爱上她的理由,这些日子,我观看了许多关于泥河湾的影像资料与文字,那种期盼走近她的愿望越来越浓。
       而咏华姐的热情召唤让我更加希望这一愿望尽早成行,这心愿随着张垣文化节的报名开始而越加强烈。我充满信心多方联系,希望遇见一个与我有同感并同行之人,可惜朋友圈里没有人呼应,而我所在的单位,实行工资套改的第一项内容就是取消了寒暑假。每周仅有一天休息时间,这让我从心底彻底失望,也为没机会与咏华姐相聚而遗憾,但我相信,此生与泥河湾的缘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梦想成真。
       初识泥河湾是从咏华姐的散文《神奇的泥河湾》开始的,后来陆续读了《泥河湾写意》、《亲吻泥河湾》、《泥河湾三部曲》等诗歌散文。咏华姐用天问写下:“只想问个究竟 / 禁不住泪流满面 / 我们的根在那里 / 我们的祖先在哪里 / 我们从哪里来 / 我们要到哪里去”。
       为了更多的了解泥河湾,我近期还观看了探寻人类起源的纪录片《泥河湾》,它以发现发掘泥河湾的时间为序,以春夏秋冬四季的转换为脉络,通过纪实跟拍、情景再现、出土文物、历史照片、三维动画以及专家讲述等形式,把泥河湾人从二百万年前到五千年前的生活场景完整勾勒出来。通过视频,让我对泥河湾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越加敬佩咏华姐和她的六姊妹,她们用自身的魅力与身体力行,带动身边的一大批文人、学者、考古专家,传播泥河湾文化,挖掘泥河湾遗址,为泥河湾所做的贡献是众人皆知的。
       有一种伟大不用宣传,有一种职业叫作责任,而咏华姐把泥河湾文化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追寻,是令人深深折服的。她把寻求人类根脉,敬仰人文始祖,传承文化火种,弘扬人类文明当作一种神圣、庄严、崇高的事业来做,她的个人魅力不可限量。而她作为泥河湾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泥河湾六姊妹、泥河湾大家庭的领头人,为泥河湾的事业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
       慢慢地,我对泥河湾的印象越来越深,越来越理解咏华姐对泥河湾的挚爱,单从科学涵义和价值来说,她着眼于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又是世界上探索人类及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地区,可与东非奥杜维峡谷相媲美。更不用说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泥河湾所获得的荣誉更加证实了她的价值。比如:北京中华世纪坛上永远镌刻着河北泥河湾小长梁遗址的名字;“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中,泥河湾遗址群的考古发掘研究被列为百项之首;泥河湾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等。
       泥河湾,我期待与你相见,我不知道与你的距离还有多远,但我多希望此刻有太行、王屋二神来移山,把沉睡在地底下的早期人类遗迹翻过来,让人类起源从东方走来,从泥河湾走来成为现实。
       或许人们对泥河湾的认识还停留在朦胧状态,还需要泥河湾的儿女们以及热爱泥河湾的人们共同努力,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这片神奇的土地一定会成为中外旅游爱好者们的福址,也会成为考古专家们青睐的宝地。更何况随着泥河湾博物馆的建成,这里一定会像磁场一样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
       泥河湾的土地深藏着华夏文明,传承着人类起源的火种,远古的泥河湾文化正以火热的情怀昭示着世人,人类文明就是一页页古纸,被岁月这双大手书写着各式各样的文字,无论是石磨的工具还是陶制的碎片,琳琅满目的博物馆里躺着远古的神奇。
       马圈沟的文化遗存,有200万年之久。在东非可以看到的远古遗迹,在泥河湾就可以看到,而第三纪晚期的三趾马红土一定还藏匿在泥河湾层。历史的进程中,泥河湾也曾一路奔腾,只是被复杂的地形地貌变迁兴替,平湖出高原,人类遗存更迭,消失在茫茫长河中。
       我看到咏华姐站在泥河湾遗址雕像上远眺,在夕阳的柔光里与先哲们预约,期盼一场盛大邂逅。她以草原赤子的情怀,仰望高天厚土,捧读泥河湾那本厚重的历史书籍,怀揣凝重与忧伤,一路高歌。她的心灵圣洁而灵动,纵然人在云端,依旧洗尽铅华,纯粹如欲火的凤凰。
       最后,我要对咏华姐说:泥河湾因你而精彩,你是泥河湾的福音,相信张垣文化一定会发扬光大。
       祝愿这次活动圆满成功!







欢迎光临 张垣文苑 (http://bbs.zhangj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