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垣文苑

标题: 明清时的边贸重镇--来远堡 [打印本页]

作者: 霜天难晓    时间: 2014-11-6 09:27
标题: 明清时的边贸重镇--来远堡

永顺门


      来远堡,俗称上堡,又叫市圈,是一座以边境贸易为主的城堡,是明清时的边贸重镇。

  来远堡位于张家口市桥西区北部,大境门内侧。

  明隆庆四年(1570年),在首辅高拱、张居正的大力支持下,明朝廷最终采纳了宣大总督王崇古的建议,与俺答汗达成封贡互市协议,明廷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在宣府、大同等地设立互市场所。

  宣府的互市场所就设在张家口堡外,东西太平山之间,也就是来远堡这块地方,当时名为张家口市城,也叫市圈,四周围以土城墙,有讲市台等建筑。万历七年到九年(1579年-1581年)担任过宣府巡抚的张佳胤有《登张家口市台》诗,宣府巡按汤兆京在自己的诗序中写道:“万历乙巳春(1605年)登张家口市城,城介两山中,河流,绝壁下跨之,梁以东抵壁穴。”但是城池还很简陋,“来市,即率我吏士商民裹粮北向而遇……市罢各散去”。(明·汪道亨《张家口新筑来远堡记》)等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汪道亨任宣府巡抚时,已经是“仅北面危垣半壁”。


      隆庆议和顺应历史潮流,使蒙汉之间化干戈为玉帛,40多年里,双方经贸关系得到快速发展。据记载,当时张家口马市收购的马匹每年就达1.8万匹,为大同马市的近两倍。

  汪道亨上任后,巡阅边塞,来到张家口,看到互市之地地处东西太平山之间,地势十分险要,遂感慨“上谷延袤千三百里,未若此山之扼要而雄峙也!”“环而视之”,只见峡谷中仅“北面危垣半壁”,“敌可来,我亦可往,其险固与敌共也”。于是上书建议在旧城垣的基础上修筑堡城,以巩固边防。得准后,当年七月着手规划、筹措,九月完成土工。此次工程除建关城外,还在堡东面修筑了横跨清水河的三孔水闸,以防河流漫漶。工程于次年十月竣工,汪道亨亲自命名“来远堡”,并写下《张家口新筑来远堡记》,记其事。


残存的堡墙


  来远堡周长二里十三步,城墙高三丈五尺,下以条石为基。环堡四隅各建一座戍楼。堡开北、西两门,西门叫“永顺门”。堡内建有公署二处,营房300间,祠庙二座,八角亭一座,还建有供管理官员办公的抚赏厅、供守御人员了望的观市厅、司税房等。街巷道路,井然有序。

  来远堡建成后,使已经延续数十年的蒙汉贸易更为规范,而且,还逐渐开始了与后金女真,也就是入主中原之前的满族人的贸易,来远堡逐渐成为以边境贸易为主的城堡,是当时京西最大的互市之所。

  据《察哈尔省通志》载:“宣府来远堡贡市,拓中为城,规方阮地,千货坌集,车马驼羊毳布曾瓶罂之居”,此为互市之盛况。参加来远堡“贡市”的商人有汉、蒙、满、回、藏、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和俄、德、英、日等国的商人。贸易的商品主要有茶叶、绸缎、布匹、米面、纸张、生烟、红糖、瓷器、铁器、牛、羊、马、驼、各种皮张、绒毛、药材、口蘑、毛呢、毛毯、银器等。各国、各民族的商人在来远堡内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使这座边塞城堡的商业活动日益繁荣兴旺。

  明万历年间,有人画了一幅《马市图》,图中对宣府来远堡互市的情景作了形象描绘。清人所作《马市图序》称,(来远堡内)“百货纷集”,堡外“穹庐千帐,隐隐展展”,“盖一时之盛也”。


上堡图


      与此同时,张库大道通过来远堡的边境贸易也达到了顶峰。有关资料记载:张库大道兴盛时,大境门内外有大小商行店铺一千六百多家,其中外国商行四十四家,商品交易额每年达一亿五千万两白银。

  《万全县志》中有一幅绘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的《张家口上堡图》,描绘了当时来远堡的建筑情况。大概是因边境安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此时,来远堡的戍楼及营房已被拆除。堡内除统管大、小境门事务和互市贸易的总管署外,只有关帝庙、城隍庙、新寺三座主要建筑。


      关帝庙雄踞城关之上,每逢开市,常在这里讲市,所以人们也叫它市台庙。

  新寺,又称三娘子庙。从明汪道亨《张家口新筑来远堡记》记载的来远堡内“为祠庙者二”推断,三娘子庙应建于堡成之后,故称新寺。史籍载:三娘子是蒙古鞑靼俺答汗之妻,她力主民族和睦,促成“茶马互市”,是杰出的女政治家。俺答汗去世后,她继续与明廷保持互市关系,互市也进入鼎盛时期。此寺是人们为纪念她的功绩所建。

  “少小胡姬学汉装,满身貂锦压明珰;金鞭骄踏桃花马,共逐单于入市场。”明代穆文熙对来远堡的赞美,可谓恰如其分。今天,来远堡的永顺门依然保存完好,古老的互市之所,也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欢迎光临 张垣文苑 (http://bbs.zhangjkw.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