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 发表于 2014-9-13 12:45:02

行走在草原与沙漠间

  飞机在云中穿梭了近两个小时后,到达了目的地——内蒙古乌海。外面的阳光显得份外刺眼,广袤的土地上点缀着一丛丛沙生植物,远远望去,好像是棋盘上的一颗颗棋子。
  乌海是西部一座资源型城市,地形狭长,是由乌达矿务局、海勃湾矿务局慢慢发展而成的。1976年建市,面积1752平方公里,人口将近50万,是个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的城市。这里自然条件很差,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年均降雨160mm左右,但由于蒸发量大,年均3000mm左右,而且旁边就是乌兰布和沙漠,所以风沙很大。乌海也是一座书法城,这里的孩子从小学习毛笔字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文化氛围。
  从机场到市中心,道路两旁一边是一望无际的荒漠,一边是寸草不生的荒山和巨大的沙丘,干旱让植物的生长变得异常艰难。内蒙古人的生活是与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不过为了保护植物,这里禁止野外放牧,即使是城市中的草也没有人去打扰,人们都期待着更多的绿色,那些在荒漠中或马路边昂然挺立的植物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顽强。在这里工作的同志开玩笑地说,在乌海养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难。就是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居然有一个乌海植物园,人们悠闲地畅游其中,自得其乐,这一片难得的绿色拉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
  门德尔山是一座挺立在一片荒漠之中的青灰色的大山,海拔1500米左右。从远处看,山上生长着一排排整齐的植物,好像是戴在少女脖子上的一圈圈项链。
  突然,从司机口中传出了兴奋的声音:“下雨了,看来是你们带来了好运。”果然,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出现了星星点点的雨滴。雨水对乌海来说可谓是珍贵无比。那一天,雨一直伴随着我们,但是地面上却没有一点痕迹,在落地之前,它们已经又被蒸发回到空气中,形成了一个离开地面的循环系统。
  顺着蜿蜒的山路来到了半山腰,有一排排栽下时间不长的小柏树,一根根黑色的管子摆放在树的底下,像是把所有的树都连在了一起,在每一棵树的根部,都会有一个非常细小的管子插入土里。土是湿润的,一滴一滴的水珠从小管中流出,渗入这片干旱的土地,给这些小树生长的力量,这就是滴灌。看着漫山遍野的树和把它们连在一起的黑色管线,不禁感叹工程的巨大。随行人员介绍,这些水是从黄河抽上来的,每天都有人定时为这些树打开开关滴水,由于干旱,乌海所有的树木都只能用滴灌的方式浇水。乌海市之所以如此加大投入,就是为了要把荒山变成绿山,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又想起来时在公路边看到的一棵棵树木,它们所在的位置原本是一片不毛之地,但它们被一根根滴水的管子连在了一起,在这些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政府的责任心。
  去阿拉善小镇——巴彦布仁的路上,车从黄河的浮桥上驶过,穿过一座废弃的村庄后,眼前豁然开朗。黄河水滋润着这片神奇的土地,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大片大片的芦苇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充满了盎然生机。各种各样的水鸟在其中悠然自得,灰鹤、白鹤、丹顶鹤在草丛中优雅地踱步,三五成群的野鸭在水中嬉戏,还有那些不知名的小鸟,拖着细长的小腿在水中或默然不动,或欢快地跳跃,像是琴键上跳动的音符。远处的草原上,羊群点缀其中,白色与绿色浑然一体。这片草原对羊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自助餐厅,一片一片的羊群在其中大快朵颐,好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汽车从黄河堤岸上驶过,天空中飞翔的各种鸟儿用欢快的鸣叫陪伴着我们一路前行,随处可见的风景让人目不暇接。草地旁伫立着一座座孤伶伶简陋的土坯房,每座房屋外面都有一个羊圈。牧羊人就这样固守着他们的土地,只因他们不愿与大自然彻底分开。
  慢慢地,河堤的一边开始出现了沙漠,一个接一个的沙丘连绵不绝地向远方伸展开去。眼前的一切让人产生了不真实的感觉,一边是盎然的绿色,一边是明亮的黄色,我们就这样穿行在草原与沙漠之间,内心深处被眼前的自然景观所深深震撼。
  我们停在沙漠脚下一户人家的门前,几棵巨大的沙枣树,为这里带来了些许阴凉。这几棵沙枣树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需要两三个人合抱才能围得过来,树上有些红红的果实已经是去年的珍藏,摘一颗放在嘴里索然无味,不过仍然能够感觉到那如沙的细腻。
  我们迫不及待地向沙丘奔去,沙的表面是一层硬壳,初登上去感觉并不费力,但随着高度的增加我们开始手脚并用,细沙不停地灌进鞋里,沙子的温度灼痛了我们的手脚。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热情的太阳让我们汗流浃背,望着前方一座座连绵的沙丘,我们只得选择放弃。又想起了失踪在沙漠中的科学家彭加木,沙漠对摄影者来说是美仑美奂的,但对于要在其中生存的人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我们在沙枣树下用清凉的井水洗脸,品尝着刚刚摘下的西红柿和黄瓜,炎热与疲惫顿时一扫而光。黄河对岸的一排排厂房悠然可见,一边是蓬勃发展的工业化城市,一边是和谐相处的草原与沙漠,黄河水静静地流淌,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自然与文明的共同发展,倾听着那些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行走在草原与沙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