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问题(相声)
甲:你好!(与乙握手) 乙:你好!好久不见,你在忙什么呢? 甲:我在考虑孩子问题。 乙:的确,孩子问题是个大问题。 甲: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乙:是啊,与你爱人也有关系。 甲: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 乙:那是,肯定你家和你爱人家都很着急。 甲: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能否强大、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大问题! 乙:越说越玄乎了!你没孩子别人还有呢,能影响国家民族,有那么严重吗? 甲:你都说的什么话呀?怎么我没孩子了? 乙:你不是说……原来你有孩子呀? 甲:是啊! 乙:我还以为你和你爱人有不孕不育症呢! 甲:尽瞎编排人! 乙:既然你有孩子了,干吗还考虑孩子问题呢? 甲:我不是考虑生孩子的问题。 乙:而是考虑养孩子的问题? 甲:这回算你说对了。养不教父之过嘛!如何培养孩子,这不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小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能否越来越强大、能否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的大问题! 乙:嗯,的确如此! 甲:现在干什么工作都要求持证上岗。你看,当教师得有《教师资格证》,当医生得有《医师资格证》…… 乙:没证没资格上岗嘛! 甲:唯独当家长没有《家长资格证》。 乙:还真是这样,只要孩子一出生你就是家长,这家长当得够不够资格,也没人测试,更没人给你颁发资格证。 甲:所以,据我初步观察研究发现,现在有好多家长都不合格。 乙:怎么不合格呢? 甲:最典型的就是对待孩子存在着两个“偏差”。 乙:哪两个“偏差”呀? 甲:一个“偏差”是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分溺爱和娇纵。 乙:哦,溺爱型的。 甲:这些家长往往都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适当不适当、合理不合理,要头不敢给脚;不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一切包办代替,什么都为他们安排得好好的,让他们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 乙:对,我有个邻居就这样,大人终年穿着一般,却把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自己早上泡饭就咸菜,甚至什么也不吃,孩子却是牛奶、面包、巧克力,吃腻了不肯进食,便想方设法哄孩子吃东西,要莫补这补那的。 甲:还有,孩子做了错事极力包庇,甚至纵容,对孩子真是顶在头上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使他们成了所谓的“小皇帝”、“小公主”。 乙:这的确是个“偏差”,那另一个“偏差”呢? 甲:另一个偏差是不切实际地盼望子女成龙成凤、出人头地。 乙:哦,希望子女成才、有所作为,这有什么不对吗? 甲:对是对,问题是有的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过急,不切合实际。 乙:能不能举个例子? 甲:我有个表姐就这样,从牙缝里省钱买了架钢琴,要求刚5岁的孩子每天练琴不少于6小时,每天必须会背3首唐诗,否则不准吃饭。 乙:噢,这也太苛刻了! 甲:所以,导致孩子一看见钢琴就想哭。后来孩子上小学了,表姐又要求孩子每次考试语文、数学成绩必须双百分,连98分都不行;升入中学以后,则要求门门功课全优,否则就严加斥责,甚至大打出手……最终把孩子逼得跳楼了。 乙:悲剧呀! 甲:像我表姐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对孩子张口闭口都是“我还不是为了你好?”所以过分地严厉苛刻,导致一些孩子要么自杀,要么想方设法谋害其家长的惨案经常发生。 乙: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为孩子着想是没错,可惜对待孩子这两种“偏差”,其结果都是害了孩子啊! 甲:是啊,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分溺爱和娇纵,会使这些在“王国”里成长、在蜜水里泡大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形成自私贪婪、骄傲自大、惟我独尊、任性粗暴、好逸恶劳、意志薄弱、依赖性强等不良个性。 乙:这样的话,这些孩子一旦离开家庭这个“安乐窝”走入社会,就会无法承担生活的担子、甚至与社会格格不入,因为社会决不会像家庭那样溺爱、娇宠、纵容和迁就他们,这就该轮上他们吃苦头了。 甲:就是嘛,有句名言说得好:“有一种使孩子将来一定不幸的办法,就是对他们百依百顺。” 乙: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人物尽是在孩提时代生活艰难,从而造就了他们顽强、奋发的个性。 甲:要想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气馁,面对困难百折不挠,并善于把挫折和失败转变为一种挑战,就得从孩提时代起就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磨炼。 乙:当今的孩子缺的正是这种磨炼。像习近平总书记他们那一代老知青们,之所以能够担当起党和国家的重任,不正是当年上山下乡磨炼的结果吗? 甲:所以说,要想孩子将来有所作为,父母对孩子要爱在心上,不要过于外露、完全溢于言表,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乙: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要对孩子说“不”呢? 甲:一是在做危险的事时。比如电源插座、开水壶、剪刀、煤气、火等等,当孩子因好奇而伸出手时,就绝对不能姑息纵容,要立即果断地制止,说“不能那样”! 乙:还有呢? 甲:第二是超越规则时。比如你平时要求孩子吃完饭后才开电视,但是今天他就是不好好吃饭,非得要看动画片,你该怎么办? 乙:看就看吧,就这一次,下不为例。 甲:那不行,这个头一开,以后他还会这样反复要求。 乙:那,他要软磨硬泡呢?(学孩子软磨硬泡求人状)就让我看看么,今天的动画片特好看,爸,我求你了,就让看这一次么…… 甲:我说过,不行就不行! 乙:他要是哭闹呢?(学孩子哭闹样子)不,我就要看、就要看么……呜……呜……不叫看电视,我就不吃饭……我躺在地上打滚撒泼不起来…… 甲:好么,用这些来要挟我了,我才不怕呢。(转身做个取碗的动作)来,好哭你哭吧,用眼泪把这只碗滴满了,我就答应你! 乙:咳,这哭一年也滴不满呀! 甲:告你说吧,我姥姥是个教师,小时候就这样治过我,弄得我那顿饭也没吃成,后来我再也不敢用这哭闹的法子了。 乙:长记性了。 甲:孩子要得到的东西,最好让他们通过一定的劳动和贡献获得,而不是由撒娇、恳求或哭闹来达到目的。 乙:有道理! 甲:就是要让孩子懂得哪些是他不能控制和超越的权限,如果他想超越这个权限,比如在公园玩滑梯不排队,家里来了客人他却非要你带他赶紧出去买玩具等等,这时你可以没什么商量地拒绝他,底气十足地向他说“不行”! 乙:还有什么时候可以对孩子说“不”呢? 甲:三是推卸责任时。再小的孩子都知道犯了错误是件害怕的事,他会为了逃避惩罚而推卸责任,说谎话。这时,大人就要对他的这种行为说“不可以”,告诉他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要对自己的行为敢于负责任才是好孩子。还有,当孩子不做那些他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时,家长也要说“不可以”,拒绝他把自己的事情推给别人做的请求。 乙:哦,这回我明白了,但在日常生活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比较难的啊! 甲:因此家长应该多学习与了解相应的育儿知识,并在带养过程中,掌握尺度与方式方法。比如,对孩子的饮食供给要以保障营养需要为度,不要超量超前供应,更不要盲目进补;要增强儿童食欲,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他饿一饿。 乙:对,常言道:“饥饭甜如蜜,饱了蜜不甜”嘛! 甲:再是,要让孩子和家庭成员一起进餐,不要搞特殊;穿衣服不要与家人差异过大、过于超前;对玩具的供应要有所限制,不能要什么就买什么,有些简单的玩具与孩子共同制作更好。 乙:嗯,这个办法不错。 甲:要让孩子做些例如扫地、擦桌椅、洗手帕之类力所能及的劳动;家里来了客人或带孩子外出,要培养孩子懂礼貌;孩子做了错事要指出来并督促改正,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帮助正确对待,与别的孩子发生纠纷不要偏袒,要引导孩子谦让、宽容。 乙:这几条非常重要,如今的孩子懒惰、自私、任性的多。 甲:要鼓励孩子对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帮助分析是与非;孩子不小心损坏了东西,无论贵重与否,既不要严厉呵斥,也不要一笑了之,要教育孩子爱惜东西,并教给方法;要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性,不要事事干涉、下指令、把着手教;要让孩子有自己的社交天地,进不了幼儿园也得让他们有自己的小朋友、小伙伴,到小社会里去交流、去适应。 乙:对,从小培养孩子自主、自理能力。 甲:可以人为地为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信心和勇气、磨练意志和才能;让他们经受一点挫折和失败,有一些失望甚至受伤害感、委屈感,然后再合理开导。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才会有好处。 乙:这个办法不错。如何纠正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分溺爱和娇纵这个“偏差”的办法说了不少,如何纠正不切实际地盼望子女成龙成凤、出人头地这个“偏差”呢? 甲:孩子的素质有差异、智商有高低、爱好有不同,不能用一个尺码去衡量,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去取代孩子的兴趣,更不能以某些杰出人物或别人家的孩子为标准来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较。 乙: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什么“家”, 也就是说鸭子再训练也不会变成白天鹅在空中飞翔,对吗? 甲:对,就是这个道理。应该正视现实,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具备良好的个性,进而具备良好的素质。对于孩子的学业,最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乙: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甲: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进行一定的督促是必要的,但一要适当,要切合孩子们的具体情况;二要给他们娱乐活动的时间,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不能采取高压、强灌、超时、过量的强化训练,把孩子局限在小小的天地里,一味昏天黑地地背唐诗、宋词,练书法绘画,学弹琴唱歌,攻外语电脑……恨不得孩子一步登天、越过龙门。 乙:是这么个理。孩子们达不到要求标准,就会觉得自己不行,如果再给予斥责,他们就接受不了——弦绷得太紧就可能断。 甲:所以,不少孩子患有“恐学症”,究其原因大都是因学习压力太大造成的。那些由于过分苛严的要求而心理上受到压抑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变得死板、固执、退缩、孤僻,不爱交往、缺乏知己、过分敏感、害羞胆怯,活动能力差又过分苛求自己,处处小心翼翼,思想得不到松弛,容易焦虑、紧张和苦恼,很容易患精神分裂症或强迫性神经官能症…… 乙:听你这么一说,真有些后怕呀! 甲: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已有大量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对于大脑反应迟钝学习差的孩子决不能斥责打骂,要多给予引导和鼓励;同时,对于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孩子既不能吹捧,也不能加压。否则都会给孩子们的个性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扭曲他们的个性,贻害终身。 乙:这回我算彻底明白了——作父母的对待孩子一定要注意两个“偏差”,对孩子既不要百依百顺、过分溺爱和娇纵,也不要不切实际地盼望成龙成凤、出人头地,采取苛严、强逼的手段,急功近利而适得其反。 甲:对,就是这样! 乙:那,我得赶快接孩子去。 甲:干嘛接孩子呀? 乙:我的孩子一直跟我妈在一起。 甲:孩子最好是父母带,隔辈人带孩子往往弊大于利。 乙:是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