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宣言 发表于 2017-3-28 08:24:51

毛泽东书法的书学源头和书艺风格有着强烈的尚武取向

本帖最后由 爱情宣言 于 2017-3-28 08:26 编辑


    从毛泽东同志一生的手迹原稿,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书法艺术由楷书、行书、行草向草书乃至狂草的发展演进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书学渊源和书艺风格有着强烈的尚武取向。
    从古至今学书大都是从先求“平正”开始,毛泽东学习书法也不例外,少时就练就了扎实的楷书基本功,但即使是学工整的楷书,毛泽东亦有明显的尚武、阳刚、有力的取向。毛泽东生于晚清,少时习书本就身处清末维新变法领袖人物康有为所倡导的提倡“碑学”、承变“帖学”、求新求变的浪潮之中,加上当时蓬勃兴起的革命浪潮的激励,尤其是再加上他本人豪放尚武的性格偏好,所以习练书法时一派刚武,不事柔媚,碑帖交汇而更偏向碑,晋唐法度十分明显。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里保存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抄写的《离骚经》小楷,字迹工整,刀砍斧削,秀逸劲健,峻拨开张,尤其可以看出其源于欧体和魏碑的金石笔意和以险取势、于峻险中得工稳端庄的结构特点。从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留下的《还书便条》、《致罗学瓒的信》、《致黎锦熙的信》,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以及《明耻录》、《夜校日志》、《伦理学原理》批注等楷书墨迹,皆可看出他青少年时代在魏碑唐楷上是下过苦功夫的。有些手迹如《明耻录》批注显示他也练过颜体,说明毛泽东早年习字不拘一格,广泛吸取百家之长。总体来看,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就形成了偏重方笔,结体瘦硬的特点,这为他以后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1921年到1949年,毛泽东的书法从工整的楷书转为以行书为主,这也是毛泽东书法的第二时期,此时也是其“毛体”书法风格逐渐形成的一个开端。这一时期的毛泽东书法,大量的是以军事文电和信函为载体,也有部分是诗书和题词。毛泽东的行书,并非是在其楷书基础之上的简单放松与快写,而是另有着独特的用笔和结体方法,相对于自己的楷书而言有着很大的区别,显然是另有所宗。毛泽东早在求学时代的书法,即已被老师和同学们称赞为“兰亭体”,这说明他在行书习练方面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宗于王羲之。而从其后来风格多变的行书墨迹上,可以依稀看出王羲之、王献之、钟繇、黄庭坚和郑板桥等历代名家的影响,其中前期与后期有明显的区别。前期多用圆笔,扬左抑右,字体略向左倾斜,柔刚结合。后期方笔增多,扬右抑左,字体转向右强烈倾斜,于刚柔相济中进一步增加了刚武之气,从更为豪放刚劲的长枪大戟的用笔和结体中可以看出应该是从黄庭坚的行书中吸取了营养,而从“乱石铺街”的章法中则可以看出应该是受到了郑板桥的影响。这一时期总的特点始终是以斜取势,在“动”和“险”中求得重心的平衡,右吞左让,上紧下阔,下部开张,有狭斜纵长之姿、雄浑凛然之势,虽然字并不大,望之却磅礴大气,很有“须仰视才见”的立体透视效果,颇有王者之尊。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书法由行入草,乃至狂草,进入“毛体”书法风格的成型和成熟期。由于环境稳定,他有了更好的条件历览群帖,博采众长,故而眼界更为开阔,手笔更为洒脱,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毛泽东逝世后,人们整理他的书房发现名家字帖六百多种,明显被批阅过的有四百多种。据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讲,他最常批阅的是“二王”帖及孙过庭、张旭、怀素的草书帖,晚年尤其是对怀素的《自叙帖》、《论书帖》、《苦笋帖》等百读不厌。与他同时代的书法大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也是毛泽东十分喜欢的,经常把其书写的千字文置于案头。但毛泽东也不是什么名人的字都喜欢,如乾隆的字他就不喜欢。毛泽东在吸收前人精华的基础上,同时又跳出前人的窠臼,创造发展出他自己独特的磅礴热情、英武奇崛、对比强烈、奔放洒脱的“毛体”草书艺术,很有领袖风采,有人称之为“领袖字”。毛泽东晚年的书法作品,在章法上更加气势博大、率性无羁,用笔上由过去的以方为主、方圆并施,逐渐重新变为以圆为主、圆方结合,完成了自己书法用笔特点的历史的否定之否定。连使用的毛笔也由狼毫改为羊毫,甚至长锋羊毫。
    总起来看,毛泽东书法艺术的书学渊源极为广博,有百家之神而无一家之貌,正如他自己曾讲:“各个体我都研究过”,不能单纯说他师承了哪一家。从他广博的书学渊源中,人们会随他一起追溯魏晋风骨、大唐精神,感受其鲜明的尚武价值取向。而从他奔腾似火、动人心魄的书艺风格,不论是雄健拙朴的点画,还是奇崛险峻的结构,还是豪放浪漫的章法,也都有着鲜明的尚武价值取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毛泽东书法的书学源头和书艺风格有着强烈的尚武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