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而逝 发表于 2017-3-27 09:21:29

关于卫夫人和她的《笔阵图》

   《笔阵图》是论述写字笔画的著作,阐述执笔、用笔的方法,并列举七种基本笔划的写法。旧题卫夫人撰,后众说纷纭,或疑为王羲之撰,或疑为六朝人伪托。因其流传很广,此姑存旧说,仍列为卫夫人作。《笔阵图》中一个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书道的精微奥妙,是难以明言的,所以文章开头便说:“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把书法用笔之妙,列在“三端”之先;笔势遒劲有力如银钩,重于“六艺”奥妙之上。这和钟繇提出“用笔者天也”,通过用笔来体现天道是一个道理,远非凡庸所能明知的。卫夫人提出“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她与蔡邕、钟繇一样,提倡“取万类之象”,如文中所谈的七种笔画,好有所象。《笔阵图》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观点,就是讲笔力。她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进一步论定:“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一书法美学观念,与钟繇的一样,强调笔力与筋骨,为后世书论所广泛运用。
  卫铄的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侄女、卫桓从的妹妹),有名当代。《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着《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卫铄认为,书法品位就高在“多力丰筋”,即筋劲,力强。多“肉”则是下品,是“墨猪”,臃肿无神气。魏晋人讲“风骨”,讲“清奇险峻”,所以以“瘦硬”为美。后代人或崇尚“丰腴”,或崇尚“肥劲”,对“筋”、“骨”、“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但“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苏轼《东坡题跋》卷上)则是历代书家的共识。卫铄的贡献就在于她把“筋”、“骨”、“肉”之说引入书论,使之成为书法审美范畴,为后世的创作和欣赏开辟了新的思路。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称“晋中书院李充母卫夫人善钟(繇)法,王逸少(羲之)之师”。又《传受笔法人名》有“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的记载。羊欣去晋未远,此说当属可信。唐张怀瓘《书断》品其书传云:“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她的书法面貌由于出于女书家之手,故唐人书论中,评其为“插花舞女,低昂美容”,“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云”。她的字迹绝少流传,只可从前人评语中得其大概。宋初《淳化阁帖》、北宋潘师旦在山西所刻《绛帖》、徽宗精选精刻的《大观帖》等三丛帖中,选人了卫夫人《急就帖》一件,但墨迹迄未流传下来,只能从三帖的拓本窥知一二。盖《急就篇》乃西汉以后传播最广的字书,历来书家也都喜欢临写它,欲观作者的本来面貌,殊非易事。至于西晋墨迹,特别是卫夫人的真笔,更不能妄下断语。
    《法书要录》汇集前人书论,其中有卫夫人《笔阵图》一篇,如说它出自卫氏,很难肯定。它的成篇时间至少在唐代以前。又有《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一篇,也不可信,但却不失其为总结书法用笔的好资料。为了抬高作品的身价,挂上名家的大名,此司空见惯之事。我们的看法,《笔阵图》不外是唐人或者稍早一些的书法家所撰,何以故?可以从唐《翰林禁经》中找到答案。《禁经》云“(永字)八法起于隶字之始,自崔、张、钟、王传授所用,该于万字,墨道之最不可明也。隋僧智永发其旨趣,授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李阳冰云,昔逸少攻书多载,十五年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实际上并不能赅备八法,更不“能通一切字”。宋人黄庭坚对之就有异议,他在题跋《绛本法帖》时写道:“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中眼目,能使学家每拘忌,成一种俗气。”唐人卢肇认为:“永字八法,乃点画尔。”说到此,用《笔阵图》与《翰林禁经》的永字八法对照,它们尽管所强调的内容有所出入,然总的立意殊属一致,只不过一是从永字剖析,一是从真书点画找出共性的笔画。所以我们说它们是同一时期——隋唐习书时讲究笔法结体方法的姊妹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卫夫人和她的《笔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