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 发表于 2016-8-5 14:10:06

城市背景

    我的新居,在大片水泥立柱中的某根高柱上。掏尽积蓄使劲打造这个小方格作为容器,原本是要储存幸福与理想。洗净一身风尘,而操作计算机键盘,帮助灵魂走向崇高。
    可这个容器几乎就被机声、油烟及强光轰然笼罩。置身其间,恰如豆在釜中,始终都要忍受并无休止的熬煎。疲惫不堪,脑屏深处总在映现生我养我的乡村景象。是怀想乡村景象这剂心灵良药滋润生命,每每化作活下去的精神力量。
    怀想的种子,自乡村萌芽。这就充分证明,某些事物的衰老开始加速;也更加证明,另一些事物的重生势不可挡。
    因而我要说的是,易于衰老的东西,就让它尽快老去并消失吧。历久弥新的品种,正是人类苦苦寻找的生存方向。
    教科书中的乡村,在方言里叫屋场。那里原本属于荒地,或者属于树林。完全可以没有山,但必须有水。它甚至苍凉而冷漠,杂乱而无序。不过,都不要紧。人的求生慧眼,一下就能读出它荒凉与寂寥背后的热情和喧闹。比如,乱石上的鸟粪;比如,草丛里的虫迹;比如,树干上的青苔……生灵都会有意或无意地给世间留点印记,人留下的最大印记,当然就要算屋宇了。面对大自然,只有选择融入,才是最佳方案。用泥石营造房子,用真情营造家庭,用全部的生命与智慧营造屋场……人在哪里生存,那里就有屋宇排场。
    屋场的汗水浓墨,滴在坚实广袤的乡野上,如绚丽多姿的花。不但演绎生命故事,并且开辟心路历程。因而匆匆过客,对于任何屋场,不必细数它的屋子有几栋,就像不必细数花的瓣儿有几多一样。它的存在,只会让你心生感动。
    遥遥看去,隆隆大蓬绿荫,蒙蔽一方天地。只有袅袅炊烟和邈邈鸡鸣,传达动静相谐的基本印象;再走近些,便见绿荫树下,还有绿水。那水,不怎么深,能看见里面的青草游鱼;也不怎么大,却装着白云蓝天;岸边青石板上,那些个妇人,蛮腰生动,濯洗衣物;胸乳发达,活蹦乱跳。四下环顾,就会知道,周围的山川平地,统统都属于屋场的生态系统。那些道路和水流,如同通畅筋脉,全部紧密联系些许田块地片,给屋场输送能量。这时,如果迎着鸟的叫声仰头观望,才会发现头顶的老树实在太大,也太高。虽然暂时还说不出它们的名字或年龄,但却知道了参天古树的真实模样。不同的鸟儿,各占枝头,建造着树上屋场。它们满足于自己的拥有,正伴随浣妇的洗涤,或轻歌,或曼舞……生灵在大自然的节律中劳作与歇息,总是活得和敬而自在。
    这样的屋场,白天绿色,夜晚星月。花香和月光浸染生活,人有多复杂的筋脉,屋场就与大地有多融洽的关系。它的庄户多,就形成街巷,紧紧团聚;庄户少,则自然分列,各呈姿态。村外沃土,种点儿瓜果蔬菜什么的,鲜嫩滋润,天地精华呀。养出人来,汉子光了膀子,双拳一捏,两边肩腹,肌肉八大块,一疙瘩一疙瘩的,透着力量;妇人眼似秋水,肌肤虽然带有风雨痕迹,但掐一把,透着水灵;娃娃赤脚光头,一身泥。满世界疯玩,走路嗵嗵响,一阵风,骨子里透着结实;老人八九十百把岁的,还挑粪种地独挡一面。并且耳聪目明,边嚼蚕豆,边在地上画字考曾孙,透着狡黠与健康……水生万物,土养万物。水土和谐的乡村,存下人的种子,就是要确立信念,就是要积蓄能量,准备远征。
    别拿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对照,那些根本派不上用场。那些书本上的所谓观点,不是乡村的现实与状况。往屋场中间走,只见这家那家的,墙根窗下,苔藓密布;不少苔丛,冒着野草。跌座天地如佛,屋场就是这模样。如果走进任何一家屋子,还会感到,地上或许踩出脚印,空间或许弥漫霉味,墙角或许爬动蟑螂,窗洞甚至还蒙着蛛网。从蛛网间透进屋子的光束里,可见粉末细亮密集,转着圈儿浮动……而这些都无大妨。因为这些,都是生命的气息与形状。一身大汗,额头臂膀冒盐霜。只需喝瓢凉水,静坐片刻,劲头便已全面恢复。这里的人们,根本不知什么叫疲劳或病痛。有个蚊叮虫咬什么的,抹点唾液,即痛痒全无;遇个碰伤毒疮什么的,涂点锅灰菜油,或捣点草叶敷上,不日即愈……
    你更无法相信,也无法解释,这种烟薰火燎的黑屋里,柴火烧出的鱼肉为什么透着说不出的鲜美;炒得发黑的蔬菜,为什么妙不可言地嫩脆……特别是午餐以后,非但不昏昏欲睡,大脑反而莫明其妙地清醒,仿佛不知不觉,就过了一天。如此时刻,不妨趁着晚霞,去房前屋后树林或竹林走走,才能真正感受乡村魅力。走着走着,世界仿佛被恬淡而温婉的静谧氛围笼罩,就像全面玩味过人间无奈而深谙生命真谛的智者,无需言词,也透着从容与安详。天空鸟影归树,悄无声息;路上人畜还家,悠哉游哉;泥土中和杂草的诱人芬芳,直入肺腑……微风拂过,小草满心欢喜,摇曳疯长。大树为小草挡了风雨,小草就心甘情愿,给大树当着陪衬。这里的一切,活的随心,没有任何刻意。无论是一草一木,还是一泥一石,或是一屋一村,统统都是大自然的鲜活生命元素,它们一颦一息,甚至一举一动,统统都是大自然的吐纳与衍息,没有不率真的地方,没有不合理的成分……站在自由的大地上,披一身绿意,心间就腾腾地涌起强烈的舒坦和尊严之感。想起水泥硬壳上人造花园里曾经的假面舞会,嘴角只屑掠过一丝淡淡的笑意,抑或无奈地轻轻摇摇头。
    如果说城市的背景是乡村,那文化以及众生的背景又何尝不是。既然如此,在我们生活里,或许只有乡村的元素众多一些,才能保证人的生命之花能够尽兴且怡然地绽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城市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