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唐代生活的巨幅画卷——唐墓壁画
壁画,从广义上说,是泛指用绘制、雕刻和其他造型、工艺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主要是地面上或地下建筑物内外表面)上,制作的各种绘画形式。从狭义上说,是专指人工绘画于人工建筑壁面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广义的概念出发去考察壁画的演变、更替过程,就会发现壁画的形式是随着建筑的发展,随着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素质而发展变化的,它始终没有凝固在哪一种技法之中,而且从来就不是孤立的。
中国壁画体系是东方体系的典型。它也是世界上从远古到现代不曾中断的体系,一直在独立的情况下存在和发展着。中国时代最早的墓葬壁画,是陕西扶风杨家堡西周墓葬上绘制的二方连续菱格纹图案。目前考古发掘的唐代壁画墓大约有百余座,绝大部分发现于陕西,主要集中于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唐长安城及其附近京畿地区。这里是唐朝皇室、贵戚、京畿大族的墓葬集中地区,墓葬规格高,随葬品丰富,且墓葬装饰精美。不论出土数量,还是艺术价值,唐墓壁画都是空前绝后的。墓主身份在三品以上的墓中几乎都绘制有壁画。其中乾陵的三个陪葬墓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的壁画保存较完整,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永泰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女。于公元706年与驸马都尉武延基合葬于乾县之北塬,陪葬乾陵。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二子。其壁画绘有两层,一层是陪葬时所绘,一层是追赠为皇太子所绘。唐中宗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全长100.8m,有7个天井,6个过洞,前后两个墓室和两条甬道,是至今已发掘的唐墓中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一座。
唐墓壁画具有重要的独特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技价值。上世纪50年代第一批盛唐墓室壁画的面世,给人们带来了饱餐视觉盛宴的机会,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人们面对着这些绝世珍品有了更多的遐想和思索:这些壁画画的是哪里的场景?古人是怎么把人物造型画得如此准确?技法为什么如此高超?无论多长的线条,一笔拉下去,中间没有停顿。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一个安静却备受瞩目的角落。很多人期望从这里了解心中的“唐人”生活场景,而专家学者则试图透过这里的馆藏壁画来还原盛世图景、找寻历史真相,这里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馆。该馆的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告诉我们,陕西是唐代建都的地方,总共有19位皇帝,留下了18座陵墓,这些陵墓都有大量随葬墓。现在,陕西总共发掘清理过的唐墓(随葬墓)大约200座,而唐墓壁画馆则保留了约20座壁画墓的壁画。
“唐代墓葬壁画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艺术技巧上也达到空前的水平。”专家告诉我们,壁画和墓葬规模、葬具、随葬品一起成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当时社会风貌的巨幅画卷。陕西唐墓室壁画的发现,要从上世纪初谈起。第一批壁画是1952年在咸阳古墓里发现的,当时考古人员借鉴敦煌壁画的揭取方式,将它保存起来,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利用科技手段揭取和保护古代壁画,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1954年,陕西省文管会又相继在西安一带陆续发现了一大批壁画墓,由此形成了唐墓壁画大量发现的第一个高潮期,共发掘了有明确纪年的唐代壁画墓约24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墓室壁画发掘增多,发现了不少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唐代壁画墓。其中,贺若厥墓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唐代壁画墓,该墓具有浓郁的北周和隋的特征,对研究初唐早期壁画、鲜卑皇族葬俗的演变十分重要。而乾陵的懿德太子墓则是目前所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为精细的唐壁画墓,其壁画内容丰富、气势磅礴且保存完好,体现出浓厚礼仪色彩:三出阙、24杆列戟、雉尾障扇等物明显是天子礼仪的等级标志。同时,该墓的《仪仗图》面积达9.7平方米,创下单幅揭取面积之最。此外,乾陵17座陪葬墓中的章怀太子墓也赫赫有名,著名的《狩猎出行图》就出自这里。该墓壁画高2.4米,全长12米,气魄风度溢于言表,可谓代表了大唐墓室壁画的最高水平。章怀太子的墓形制规模介于“王”和“太子”之间,与其他皇室成员墓葬相比,壁画拘束甚少,题材多样,极具现实主义风格,画面也很注意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很有意思的是,为了把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带入身后的世界,画师们做出了各种可能的尝试。在其娴熟激情的笔触里,既有对大唐宫廷生活的精彩记录,也有流露于线条之间的隐约情愫和爱憎:那些宫女都画得非常可爱,表示出对她们的同情怜悯;但太监的描述就很奸佞,叫人望而生厌。这些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墓室壁画,无疑是展现唐代生活的巨幅画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