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晴 发表于 2014-7-14 15:29:05

观《三国》小感

  最近一直在看三国,刚看完有些小想法忍不住记录下来,先说孔明,三国里我最佩服的就是孔明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真正的做到了,是一位很伟大的人!从另一个角度看,我理解为孔明其实是在还债,还刘备的人情债,还当日刘备的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我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备给了孔明足够的尊重和诚意,也给了足够的信任和权利,他们的合作一直很默契,很融洽~!
  孔明二十七岁出山,五十四岁病逝,他这一生都在为刘备出谋划策,殚精竭虑,从没有为自己的私事而影响刘备的兴汉大业,甚至刘备去世后,依然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多次北伐,以至于后期蜀国的重任全由他一人承担,最后身染重病,依然不顾一身重病继续北伐,身体每况愈下,其实后期的北伐诸葛亮没有太大必要亲自带兵的,因为出现了一个人,就是司马懿,诸葛亮看到司马懿就知道此次北伐没有那么顺利,司马懿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起初两人交战孔明还略占上风,但后面两人却是棋逢对手,司马懿每败一次,就会研究孔明的战术计策,然后想出应对之法,孔明可以说是司马懿的老师,只是孔明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已,总不能不放弃北伐吧,在看到这儿的时候我总感觉这时候的孔明有些担心了,因为他自己的身体状况他是明白的,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精力旺盛,总想在有生之年以报刘备大恩,虽然他已经预料到了结果,我猜测这也是他身体越来越坏的原因,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孔明确实很了不起,真正做到了大公无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孔明去世的时候五十四岁,看上去却像八十四岁似的,很苍老很憔悴,尤其是看到他去世那一段的时候,忍不住落泪,弥留之际还在考虑安排死后蜀国的命运,他的一生都在还刘备的人情债,当然也是他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金钱债易还,人情债难还;借钱最多多给些利息,但人情债可大可小,小如针大如牛!
  个人感觉三国不要完全抱着以评判是非对错的态度去看,要怀着中庸的思想去欣赏这部经典,正是《易经》里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凡事必是一体两面,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看一件事情要看三点:动机,过程和结果。世间事本没有是非对错之分,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场思考分析,是非对错观完全不同,做到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一切事情的评判以符合自然的角度去考虑,符合自然的就是对的,不符合自然的就是错的,中庸之道就是:合理就好,恰到好处,适可而止,重在于止,很多人都不明白如何止,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需要学习的,和西方文化的本质不同,这就是民族性,我们无法改变,不要完全以西方的思想来判断我们中国的一些事情,很多事本没有对错,而西方的人事事都要分对错,也是我们值得注意的地方,当然西方的一些文化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要找适合我们自己的,而不是盲目的只要是外国的就一定是好的,要明白我们中国人在最根本上也就是思想上和他们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也不是说改就能改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已经拥有的就要珍惜,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代老祖宗几千年来积累下的智慧的结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观《三国》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