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在天 发表于 2015-4-25 22:12:50

橘子洲头的烟花

    烟花,硕然绽放,颓然而殒,烟花激情燃放过后,繁华落幕,留给世人的该是怎样的惆怅和深思?
    长沙湘江边上,橘子洲头,每周六都会有大型烟花燃放的焰火盛会。每次燃放时间20分钟,大概花费40万人民币,这样的璀璨和绚烂,已经持续长达两年之久。听有关人士说,今年8月又签约了一年,也就是烟花燃放时间,至少会到明年的8月,甚至更长。
    如果一座城市为了创建精神文明,为了加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使用这样的商业手段,是不是太过于奢侈,太过于浪费?
    如果说每次燃放的烟花是企业赞助,而不是政府买的单,那政府是否可以把这资源,合理的运用投资在那些需要建设的地方中去呢?就算是作为一个品牌效应,那一年,两年,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成效,也足以体现当初的初衷,可为什么还要用上3年,甚至更多的时间?
    如果说不是商家赞助,而是政府部门自己买单,那么每年上千万的资本,这么大笔的开销又从哪里来?我们都知道是来自我们老百姓的口袋,来自对老百姓的各项税收。
    在中国像长沙用这种方式,这样大肆宣扬旅游的城市,这还是首例。难道别的城市,跟长沙经济差不多的城市,旅游业就不发达了吗?就没有其它方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了吗?
    我一直在想有多少外地人,主要是为了来看一场烟火晚会,而来到中国湖南,来到湖南长沙?烟花刚开始燃放那时,大家或许会觉得稀奇新鲜,会很远就跑过去看。但时隔2年之后呢,就算他们还会去看,那看的是什么?是热闹?是资源的浪费?还是低碳环保?
    湖南著名的旅游景点,像张家界,凤凰古城,南岳衡山,邵阳崀山,这些在国内早具有影响力。而长沙的烈士公园,世界之窗,岳麓山,省博物馆这些也都早有名气。我真的很不解,为什么非要用这样劳命伤财的方式来做宣传。如果这样一年下来,燃放的不是烟花的绚烂,而是几所希望小学的毁灭,那还有几个人能兴高采烈的去欣赏去观看?
    很多人都知道,在湖南湘西有很多偏远的山区,那里由于交通不方便,很多孩子上学都很困难。他们那里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只能在日晒雨淋的简陋民房里求学,他们没有好的书本课桌,没有大的黑板,没有宽敞的操场。教他们知识的也只能是一些知识有限的代课山村教师。很多老师一个人要负担所有的课程,甚至,很多孩子连音乐课,体育课是什么都不知道。因为在山村由于条件有限,很多课都没有开设,一般都是千篇一律的早上学习语文,下午学习数学。
    记得很早前看的一则报道,在山区的一所小学里,说好听点是一所学校,其实只是一间简易教室。一个老师要上几个年级不同的课,而一个年级有的是几个人,有的是一个人。上课时,所有人都只能呆在一间教室里,他们学习时间也都只能是轮流着来。
    在那里,他们只能用不到5平米的小山丘做操场,他们没有升国旗的滑轮旗杆,只能到山上去找竹子做旗杆。而老师则是每天早上准时而有规律的,用梯子爬上去把国旗取下来,然后,再在孩子们稚嫩的童声中,在国歌的飘荡声中,再搭梯子把国旗挂回去,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高高的山坡里迎风飘扬。记得,那一刻歌声在山谷里不停的回荡,记得,那一刻很多人都流下了热泪!
    山里的孩子,求学的条件虽然艰苦,可他们求知的欲望,爱国的情操却是和山外的孩子一样。他们渴望着用知识改变命运,渴望着走出大山,同样希望自己,将来能做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他们肩负的同样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科教才能兴国,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之根本,教育得从娃娃做起,从孩子做起。而大山深处的那些孩子,从小得到的又是怎样的教育呢?如果把每场烟花,所燃放人力物力的经费,拿到公益教育事业上,是不是会更有意义,更实际,更贴切,更深入民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橘子洲头的烟花